今天,南宁市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消息,通报了对南宁市道路停车收费有关问题调查核实及处理情况,事件中,4人被免职,另有3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
从5月发酵至今,南宁道路停车收费贵的话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有问题,就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处理舆情事件的一个基本逻辑。前有南宁市市长公开表态、鞠躬道歉,今有公开发布的处理结果。公众期待的问题终于查出了个结果,看似皆大欢喜,其实,也给了人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讨论的余地。
停车贵,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逐渐成了许多城市的普遍性问题。放眼全国,“广画车位多收费”的现象不算少见。这些雨后春笋般“钻”出来的路边“车位”,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经得起审计?相关部门不能做头扎沙里的鸵鸟,而是需要拿出收费依据和相关文件,回应民众关切。甚至可以说,相关部门需要在公众没有质疑之前,就要未雨绸缪准备好预案,而不是等火烧了眉毛,才手忙脚乱地零散发声,给人以理不直气不壮的观感,加深公众疑虑。
回顾南宁“停车贵”事件全过程,称得上是每一个环节都在出纰漏。这也给许多职能部门提了个醒——当定价权涉及公共资源,要慎而又慎,认真倾听各方诉求,科学合理定价,不能一拍脑门做决定。
例如,一些路段划定临时停车区域,是为了满足公众需求、保障交通顺畅。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收费市民能够接受。但是,在老旧小区、拥堵路段甚至非机动车道等本就不宜规划车位的场所,硬画车位、高价收费,则可能会制造矛盾、引发舆情。
小小的车位,大大的学问。车位问题反映出的,是一个城市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效能。还记得今年春天,人们对淄博的津津乐道吗?许多自驾赴淄赶“烤”的游客在网上留言感慨:淄博在客流最集中的假期却允许免费停车,甚至开放许多单位的停车位供外来游客免费使用,一系列惠民做法真是“闻所未闻”。这些留言说明什么?说明面对停车问题这个城市管理绕不开的“硬茬”,只要相关部门拿出更多善意、诚意和智慧来积极应对,是能够平衡好财政收入、公共利益与市民口碑的。
伴随着今天的通报,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将逐渐趋于平静。但是,通过这件事,还是要给其他城市敲响警钟:事关民生的事,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包括停车收费在内的各类民生事务,要经得起民声讨论。只有顺应民心民意,城市治理才能得到群众点赞,否则,只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