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渝论丨不让社会事务干扰教育教学
    重庆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3-03 15:30:16

    ▲沙坪坝区凤鸣山小学的一个班级,老师在上课  孙凯芳 摄/视觉重庆

    自去年4月起,璧山区纪委监委以“社会事务进校园”为切入口,开展“减负松绑”的教育整改工作,推动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走深走实。如今,璧山区中小学“关转赞评”的任务极大减少,教师潜心教学的时间大幅增加。

    减少乃至于杜绝社会事务进校园,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切实为教师、家长减负。无关教学的会议、频繁而至的检查、五花八门的评比……繁多的社会事务成了教师们实际上的负担,挤占了本属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在校园里进行迎检、创建等工作,少不了要调动学生来配合参与;更有甚者,一些部门或商业机构,将公众号、App等涨粉需求,通过各种渠道转嫁到学校……老师要完成指派的任务指标,就不得不借助“家长群”的力量,最终造成形式主义蔓延。环环传导下,教师、学生、家长都背上了不同程度的负担,正常教育教学也受到了干扰,这样的结果显然与学校的职能、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教师的本职是传道授业,而不是做社会事务的“工具人”;学校的任务是育人树才,而不是扛某些政务工作的“KPI”。社会事务进校园,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就该及时叫停。

    社会事务大摇大摆进了学校,教师感慨“教书成了副业、其他工作成了主业”,这种现象是该治治了。整治社会事务进校园乱象,要在“根子上”发力,让减负落到“心坎里”,把成效显在笑脸上。各级纪委监委要持续跟进监督,坚决纠治肆意摊派、层层加码等问题,通过走访调查等手段定期评估,确保基层执行不打折扣。各级教育部门也要建立起负面清单,强化制度执行,在各类事务进校园前亮起“红绿灯”,严防死守某些社会事务“溜”进校园里。此外,维护良好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和家长也要共同行动,对不应进校园的社会事项积极举报、坚决抵制,确保校内教育教学正常进行。当然,在守好教育教学的一方“净土”的同时,也不能“一刀切”地把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动拒之门外。

    唯有各方联手,扎紧“篱笆”,才能杜绝行政任务转嫁到校园的乱象,不让“纯纯粹粹上课”成为老师和学生们的奢望。

    编辑:臧博 | 审核: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