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形成重点能力 三年形成基本能力 五年形成体系能力
建设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重庆选择“三步走”
10月31日,在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上,我市印发《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对加快推进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提出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是数字重庆“1361”总体构架中的“3”,也是我市建设城市数字化样板和最具辨识度的数字重庆“基石工程”。对此,记者邀请市大数据局负责人对《方案》进行解读。
“三步走”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按照‘一年形成重点能力、三年形成基本能力、五年形成体系能力’目标,《方案》提出‘三步走’发展计划。”市大数据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内,三级治理中心全面启动建设和部署,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序起步,具体包括建成投用三级治理中心系统,实现上下贯通、一体部署,全面启动核心业务事项数字化,一批城市运行和治理多跨场景三级贯通应用,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上线运行。
到2025年,城市整体智治水平西部领先,三级治理中心高效运转,超大城市数字化现代化治理标杆基本成型,建成系统全面的数字化业务事项知识库,基本实现业务事项数字化智能生成,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别重大多跨应用场景。
到2027年,建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数字化样板,城市整体智治水平居全国前列,建成数字文明新时代市域新范例,三级治理中心权责明确、边界清晰、制度健全、稳定运行,全面实现城市运行和治理各领域有指标、可量化、能闭环。
建立三级贯通构架实现数字化协同
《方案》提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重点是建设超大城市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市三级治理中心建设各有侧重,将建立三级贯通架构实现数字化协同。”市大数据局负责人表示,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对照“城市大脑”定位,其主要职责是构建城市运行支撑体系,实现按需对市、区县、镇街的精准调度。
区县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对照“实战枢纽”定位,主要职责是承接市级应用,建设本级特色应用,实现平时保障城市高效运行、紧急突发事件高效协同处置。
基层治理中心对照“联勤联动”定位,是镇街党委、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后,实施精准控制风险,高效解决问题的一线操作系统和作战平台,主要职责是提升精准感知、科学分析、高效执行等实战能力,实现“以算力换人力、智能增效能”的基层减负赋能目标。
“因此,我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遵循‘1361’总体构架,实现三级治理中心与六大应用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市大数据局负责人表示,届时我市将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闭环落实”高效指挥链,推动城市运行和治理全域覆盖、全程感知、全时响应、全景赋能,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推动多跨协同形成“一件事”应用
按照《方案》,在推动三级治理中心与六大应用系统相互融合、促进的过程中,我市将形成超大城市运行和治理的典型“一件事”应用,为此将做好六个统筹,包括“统筹设施运行多跨协同、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统筹生产生活服务多跨协同、推动公共服务现代化”“统筹生态景观多跨协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统筹社会治理多跨协同、推动平安建设现代化”“统筹应急动员多跨协同、推动应急管理和国防动员现代化”“统筹文明创建多跨协同、推动优秀文化赓续传承现代化”。
“在上述多跨协同中,我市还将发挥业务事项和事件的基础单元作用,谋划开发贯通六大应用系统与基层智治体系的多跨场景。”市大数据局负责人说,比如在生产生活服务多跨协同中,我市将推进智慧急救、产业一链通、亩均论英雄等多跨场景贯通部署;在生态景观多跨协同中,将推进渣土车监管、两江四岸等多跨场景贯通部署。
为保障实施效果,《方案》还提出要强化三个支撑条件,包括提升数字资源支撑能力、构建业务事项基础制度体系、加快三级治理中心实体建设,另外还将从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工作推进体系、督查考评体系”三个方面实施一揽子保障措施,推动各项建设落地、落细。(记者 夏元)
直击“1361”进展
江北区:
“智慧城管”让执法有力度有温度
▲江北区智慧养老服务调度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对区内养老机构进行实时监控。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10月31日,记者从江北区获悉,今年以来,该区将一批智能设备和智慧化应用场景植入“智慧城管”的“智慧执法”系统,以“智”融“治”,以“智”促“制”,创新监管执法应用,优化监管执法方式,使其成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城市运行效率的重要力量。
以助力打好蓝天保卫战为例,该区从整治违规运输扬尘超标入手,在“智慧城管”系统中增设建筑垃圾运输智能监管平台,在辖区320条市政道路,设置181个点位、326个“天眼”,24小时监控建筑垃圾运输车的运行状况,对“跑冒滴漏”违规行为,实现“非接触式”执法智能研判、智能预警、智能抓拍,快速固定证据,之后再电话通知当事人进行整改或接受处罚。今年以来,该监管平台日均预警信息100条,累计抓拍信息2.4万条,预警不合规渣土车2000余次,查处违规工地45家,查处违规运渣车辆72辆。
另外,该区聚焦建筑渣土产生运输处置环节,与渝北、渝中、南岸、北碚等区开展“跨区协作”联合执法,紧盯黄花园大桥、嘉华大桥、千厮门大桥等过境区域的建筑垃圾运输车,增强对渣土跨区运输源头和结尾环节的联合执法监督力度,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破除了“条块分割”的执法障碍。
在化粪池危险源监管方面,江北区利用化粪池危险源监控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在线监控终端,对全区2083个化粪池气体浓度、温度等信息24小时全覆盖监测。该区还建立化粪池危险源安全监管预警和分级分类处置机制,有效化解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处置滞后、工作流未实现全闭环数字化监管、仍使用传统线下手段派遣处置任务等问题。
江北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区将高效有序推进“数字政府”“城市大脑”和“一网统管”建设,聚焦经济、城市、社会“三大治理”职能,在更多领域探索和深化“智慧城管”的经验做法,并注重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实现管理有智慧、执法有温度。(记者 周雨)
长寿区菩提街道:
数字网格实现“细胞治理”
▲长寿区菩提街道,工作人员依托平台数据进行决策分析。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10月31日,记者从长寿区获悉,依托我市搭建的街镇一级基层治理中心,长寿区菩提街道划分了313个数字网格,构建网格员发现、上报、协助办理事件全流程闭环。今年以来,该街道累计处理网格事件5491件,服务社会治理的效益逐渐显现。
菩提街道集生活社区、商业街区、文旅景区、产业园区于一体,人口密集,事务繁多。过去,网格员走街入户摸排居民信息,任务量大,时间紧,遗漏、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
作为数字重庆建设首批试点镇街之一,今年,菩提街道通过搭建智治平台,将辖区1000多名专职网格员纳入平台管理,并吸纳在职党员和外卖骑手5000余人,充实“网格+N”力量,建立起网格员“1分钟响应、5分钟到场、10分钟上报”的快速反应机制。
记者看到,打开街道办事处的基层治理中心显示大屏后,在线网格员人数一目了然,随机点击一个网格员,就可以看到实时在线位置。
“发现问题后通过手机就可以录入终端平台,信息可以随时调取,也不用担心重复记录,让我们能腾出更多时间进行网格巡查。”菩提街道网格员吕雪说。
以网格为单元,菩提街道还细化了违建治理、反诈劝阻等事项清单,组织网格员进行数据核采,归集完善辖区各类基础数据42.8万条,建成人、房、地、事、物“一本账”,做到企业运行情况、民生高频事项、平安风险隐患“一屏掌控”。
“譬如,针对辖区重点企业,我们加强线上动态监测企业体征指标,结合线下走访,全面掌握企业困难需求,共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问题85件。”菩提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菩提街道将继续完善“网格化”基层智治,聚焦重要、高频、急迫、多跨等事项,谋划构建一批场景应用,在试机制、试平台、试能力、试清单、试标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记者 左黎韵)
市卫生健康委:
234家医疗机构实现影像检查结果互认
▲患者进行人脸识别预约挂号。市妇幼保健院供图
10月31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我市统筹推进数字健康建设,6个区县234家医疗机构已实现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共汇聚检查报告1925万份,存储数据1852TB。这意味着上述医疗机构的医生可以跨院调阅患者以往的影像检查结果,避免了患者重复检查,又让医生的诊断更加精准。目前,相关数据已调阅4.5万人次。
为推动数字健康工作,重庆将“医检互认”作为突破口,通过搭建检查结果互认云中心,横向打通各大医院、纵向贯通各级医疗机构,形成全市多跨融合的数字化服务体系。通过该数字化服务体系,可以实现数据质控上传、存储,医生可以受权调阅患者以往影像检查结果并互认,患者能自主查阅检查结果。同时,卫生健康部门及医保部门能实现协同监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共享。
目前,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已在6个区县234家医疗机构上线应用,检验结果互认已在5家医院上线测试。今年内,“医检互认”将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运用,形成“点”上能力。
我市正积极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一件事,比如“一人一码”健康服务,即以居民身份证为主索引,依托国家卫健委“健康码管理平台”,生成个人健康码。个人健康码将归集所有的健康大数据,形成每个人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目前,全市已注册健康码3069万人,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2803万份,实现968家医疗机构扫码就诊。
同时,我市积极制定诊前、诊中、诊后全程数字化便民服务标准,构建医院规范化运行监管机制;已建成智慧医院67家、互联网医院84家;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完善体系构架,推进应用迁移上云、数据归集入仓,深入探索“一人一码”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数字健康“新成果”。(记者 李珩)
市消防救援总队:
“高楼消防”实行五色预警
10月31日,记者从市消防救援总队获悉,抓住重庆高层建筑隐蔽风险难感知、动态隐患易反复、协同处置不高效等火灾防控瓶颈和堵点,其谋划建设了“高楼消防”应用,探索高层建筑消防治理向数字化转型。
▲检测消防栓水压的无线数字压力表。市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近日,渝中区万科翡翠都会小区物业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设施维保人员的手机,同时收到了一条短信。原来,在该小区的消防管网上,安装了消防水压监测终端,终端监测到消防管网水压为0,立即作出报警。在终端作出报警后,渝中区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的“高楼消防”应用立即自动评估为较大风险,并对相关人员作出预警。
市消防救援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消防救援总队按照市委市政府数字重庆建设要求,抓住重庆高层建筑隐蔽风险难感知、动态隐患易反复、协同处置不高效等火灾防控瓶颈和堵点,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效,谋划建设了“高楼消防”应用,探索高层建筑消防治理向数字化转型。“目前我们对全市4.46万栋高层建筑逐栋赋予高楼消防码,并对每一栋高层建筑按照重大、较大、一般、较低、低五级火灾风险,实行红、橙、黄、蓝、绿五色预警。”
高楼消防码,逐栋绑定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设施维保单位等,明确责任清单、赋予相应权限。基于分色预警结果,将隐患整改任务和日常管理要求,推送至相应责任人员。对高层建筑风险等级达到较大以上且不能立即整改的,相关部门还会督促责任方根据隐患整改难易程度,“一楼一策”落实整改措施。逾期未改的,系统自动提升告警等级,由上一级单位督查督办,直至整改完毕。
据统计,“高楼消防”应用试运行以来,已赋能社会单位5万余家,督改火灾隐患1.7万余处。下一步,市消防救援总队将加大应用试运行力度,深化“一楼一码”、做实“一楼一策”,探索建立“一楼一长”机制,实现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记者 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