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美目一双人慕仰,辨不清那些世态与炎凉,如今我眼虽失明心却亮,才看透人世间伪善虚妄……向天一声笑,走过这一场,莫道眼前黑茫茫,心中自有一片光……”
如泣如诉,酣畅淋漓,一段咏叹调回肠荡气,点燃了现场情绪,掌声雷动,不绝于耳。在4月28日晚的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大剧场,首次唱响香江畔的川剧《李亚仙》,陪伴观众度过了难忘一晚。
▲4月28日,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大剧院,川剧《李亚仙》正在上演。记者 刘一叶 摄
本场演出是今春重庆川剧香港行的第一场。受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之邀,重庆市川剧院携手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于4月28日至30日赴港,3天时间里将演出两场《李亚仙》及一台折子戏专场。
李亚仙的扮演者,是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得主沈铁梅。剧中男主角郑元和,则请到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王超。两朵“梅花”一台大戏,这个获奖无数的经典剧目首次迎来了成渝两地名家的艺术碰撞。
川剧《李亚仙》被誉为“中国版《茶花女》”。该剧由剧作家罗怀臻根据明代传奇《绣襦记》和同名川剧传统戏改编而来,讲述了歌妓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悲情传奇。2011年,沈铁梅凭该剧第三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摘梅”,让她成为川剧界首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梅花大奖”得主。
通过清越、婉转、动听的川剧唱腔,沈铁梅成功塑造了一个既至真、至纯、至性,又不失自尊、自爱、自省的古代下层妇女形象。舞台上,李亚仙、郑元和从一见钟情,到分离后重逢,再到刺目劝学,最终却有情人难成眷属……剧情跌宕起伏,一步步走向悲情的终局。沈铁梅“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神韵,将观众的心牢牢抓紧。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如行云流水,高潮迭起,观众席间,掌声数度响起。
▲演出前,香港观众正在展板前合影。记者 刘一叶 摄
“之前从没看过川剧,现在我感到太惊喜!”演出结束,观众杨文德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她是西九戏曲中心会员,也是一位粤剧迷,“川剧跟粤剧有共通之处,四川话跟普通话也很相似,加上配有字幕,我看起来并无太大障碍,非常过瘾。主演沈铁梅的声腔、身段、表演都让我印象很深,演员美,舞台美,故事也凄美,几段故事看得好感动,好几次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同样抱着“开盲盒”心态赶来的还有观众李廷和,他笑呵呵地说,自己是“冒险”买票以身“试”川剧的,“感受特别好,不但整部戏好看,而且每一段melody(旋律)都很好听。虽然我听不懂,要靠字幕辅助,但剧情非常流畅,也很好理解。过去我不知道川剧,以后会对这个剧种多多留意。”
90后的陈婉怡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李亚仙》让她感到既新鲜又惊叹,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她,事前做足了功课,“我知道这个戏的高腔很了不起,很高兴见到了沈铁梅,她是‘三度梅’得主,男主角王超也是‘梅花奖’得主,他们的对手戏实在太精彩,我对祖国的传统戏曲也愈发地热爱。”
▲90后观众陈婉怡说,自己看戏前还提前做足了功课。记者 赵欣 摄
粤剧表演艺术家、香港演员罗家英、汪明荃夫妇也专程莅临现场观看了演出。“我们之前在重庆看过沈院长的戏,体验非常难忘。我们早已是她的戏迷,这次还多买了一些票,邀请亲友一起欣赏。”汪明荃说,沈铁梅是当代戏曲大家,她为川剧艺术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所作的工作非常了不起,川剧里有很多东西值得粤剧学习,希望渝港戏曲界加强联系,共同进步。
▲罗家英、汪明荃夫妇接受采访。记者 赵欣 摄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两地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化合作,演绎出一道道靓丽风景。”重庆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两家川剧院团携手赴港,是成渝两地首次以川剧CP的形式实现文化联动,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这将为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协同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