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高校开设微专业,如何发挥大作用?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志峰
    时间:2023-04-20 11:33:54

    无人机技术与应用、儿童营养与食育、文化创意旅游……今年春季开学以来,在渝高校相继开设微专业,总数超过30多个,涉及多个学科。

    什么叫微专业?为什么开设微专业?微专业的课程怎么上?微专业对高校育人将起到什么作用?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这些高校进行探访。

    什么是微专业?

    跨学科学习,证书为非学历证书,没有学位授予资格

    什么是“微专业”?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发布的“2023年春季学期微专业课程修读报名的通知”中这样解释:微专业是指在主专业学习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6-8门课程组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质谱检验技术”与“数字医学检验技术”微专业特色班学生在企业上课 学校供图

    “简单来说,微专业是大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为提升就业竞争力,而进行的跨学科知识学习。”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毋靖雨解释。

    微专业并不等同于辅修专业。西南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邹士鑫进一步解释,通俗地说,学生学习辅修专业达到要求,可以拿到辅修专业证书,甚至获得双学位或者多学位。而学生学习微专业时,在完成相应课程并达到要求后,可以拿到微专业证书,但为非学历证书,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课聘请成渝两地的企业家为创业导师,为学生们“传经送宝” 学校供图

    近来,微专业在高校中,火了起来。“报名通知发出去个把星期,就有300多名同学报名。”毋靖雨介绍,今年,学校首批推出心理发展指导与健康教育、儿童营养与食育、儿童研学旅行教育等12个微专业,每个班30人左右的名额很快就报满了。

    本学期,西南大学全校22个学院共开设了首批21个微专业,为全市高校中开设微专业数量最多的。学生们的报名热情也很高。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质谱检验技术”与“数字医学检验技术”微专业特色班学生在企业上课 学校供图

    不仅仅是上述两所高校。从去年开始,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两所高校就率先开设微专业。记者了解到,在渝高校目前开设的微专业大多数学制不超过两年,总学分为10—24个学分,涉及的课程门数包括5—12门。

    一般高校开设的微专业会收取一定费用。一位高校教务处人士介绍,目前,在渝高校设置的微专业按学分收取一定的学费(部分师范院校免费),收费标准按重庆市物价局核定标准执行,每学分80元。授课主要安排在周末或者假期,和主修、辅修专业上课时间错开。

    ▲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课聘请成渝两地的企业家为创业导师,为学生们“传经送宝” 学校供图

    微专业是近年来各高校探索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市教委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称,当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开设微专业,如北京大学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武汉科技大学设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医学、创新创业管理等微专业……微专业由各高校自行设置,专业定位、结构、内涵和方向,由各校整体规划与灵活调整。

    课程如何安排?

    大多由学校自主设置,有的与企业合办

    “创业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不要盲目跟风。”4月16日,在重庆文理学院恪勤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国家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师苏靖淋正在给该校卓越创业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十几位学生讲课。

    这是一堂“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课。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盛兴介绍,从本学期开始,该校聘请了20名来自成渝两地的企业家为创业导师,给选修“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的学生任教。

    开设这门微专业,就是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补充实践课程。陈盛兴称,授课过程中,导师们不仅用自己的创业经历为学员们“传经送宝”,还带着学员们一起做市场调研、推动创业项目落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微专业课程由开设学院自主设置,有些专业则和企业一起合办开课。例如,2022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开设了“生物质谱检验技术”与“数字医学检验技术”微专业特色班。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质谱检验技术”与“数字医学检验技术”微专业特色班学生在企业上课 学校供图

    该校检验医学院教务科王万福介绍,这两个微专业是与国内知名IVD企业、国内数字疗法应用领域领先的医疗服务平台企业合作开办。在周末与假期,学生会到企业以“见习+专业实习”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后期还需完成毕业论文。

    “生物质谱检验技术”班学生毛治国称,学校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生物质谱检验技术”微专业让他有了更多的企业一线实践经验,“这对我以后找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设置微专业是在‘新文科’背景下,跨专业、跨学科融合育人的需求。”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综合科科长邓诗诚举例说,“我们开设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这门微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懂中国文化,又要懂国际传播。而‘教师教育’微专业的设立可以提升学外语的学生教育教学水平。”

    “微专业看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西南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邹士鑫称,该校推出的首批21个微专业中,既有大数据分析与数字经济、大数据商业分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专业,也有如乡村振兴、农业法规与农业执法、伴侣动物科学等农学类专业。

    例如,该校“乡村振兴”微专业由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畜牧学等8个学院共同组建,下一步,他们将增设“智慧农业+、工科+”微专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把课程设置在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

    如何发展?

    需要营造开放、多元的发展环境

    “与社会上各种考级考证的培训机构不同,高校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育才宗旨。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相关微专业,会不会有点急功近利了?”在采访过程中,一些社会人士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顾虑,例如,微专业课时少、授课深度有限、课程系统性弱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微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也要接受‘检阅’,进而得到升华。”在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张挺看来,微专业的内涵与特征将随着行业、学界或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有个调整的过程。他认为,一些适应性强、认可度高、教学质量突出的微专业,很可能在未来发展为一个全新的专业。同样,有些微专业也可能因华而不实或组织实施不当被淘汰。

    如何看待“微专业”?如何利用“微专业”助推高校学科建设?对此,重庆市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邓成超建议,建设好微专业,需要打造一支跨学科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学科交叉融合水平,并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为微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发展环境。

    此外,还要重视数字化改革,通过慕课、虚拟教研室等数字化平台,共享专业课程资源,以科技手段助力微专业培养更多优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主编:匡丽娜 | 编辑:柏云辉 张行(实习) | 审核: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