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熠熠生辉,手工雕刻的石雕物件栩栩如生……12月26日,重庆日报记者先后走进大足石刻文创园、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感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大足文旅融合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活力。
▲大足石刻文创园内,工匠正在打磨作品。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上百家企业入驻石刻文创园
“目前已有143家石雕石刻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最快年后投产。”大足石刻文创园服务中心负责人段勇介绍,文创园项目一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已建成西部石雕石材产业园、艺术家小镇、六匠文创展示中心等,目前入驻的企业来自福建、河北、云南、浙江等地,将打造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雕塑产业基地。
在石雕石材产业园,一座钢结构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建筑外墙上写着“数控雕刻共享车间”几个大字。
“川渝两地石雕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链薄弱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段勇说,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他们统一购买了3D打印机、切割机、机器手臂等,可免费提供给园区企业使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事实上,大足所在的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中唯一一个以文旅为主题的平台。
“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雕塑雕刻产业,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大足石雕的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以大足石刻文创园为载体,大足不仅吸引了上百家雕塑、石雕、玉雕、木雕、铜雕企业入驻,还汇聚了26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成功孵化雕刻类创业项目526个。
加大文物保护传承力度
走进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的大悲阁,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造像矗立殿堂中央。游客们掏出手机拍照、摄影,记录下千手观音造像的精美容颜。
千手观音造像雕凿于南宋年间,是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的镇山之宝。2015年6月,历时8年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
“在修复之前,千手观音造像叠加了34种病害,残损严重。”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说,他们联合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0多家文保、工程单位近百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诊疗”,借助3D激光扫描、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等高科技技术,对造像的残损部位进行逐一修复,使千手观音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专家向媒体记者介绍大足石刻相关历史。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事实上,我们对大足石刻的保护、修复从未停止。”蒋思维说,这几年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足加大了与四川专家团队的合作,对千手观音等石刻造像进行了常年定期跟踪监测、日常保养维护等。
今年6月,大足石刻研究院启动了广大寺修缮项目。作为宝顶山摩崖造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寺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和观赏价值,研究院将对石像等进行清理、修缮,预计投入500万元,历时8个月。
共建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
未来,大足将联合四川乐山、资阳共建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来自大足区文旅委的消息显示,大足石刻研究院已与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传承、活化利用等加大合作,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博物馆展陈等活动,建立共同的文物保护研究机制。
“川渝两地在自然、人文特征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且石窟寺文物点位数量又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蒋思维举例说,比如川渝地区气候湿润,如何在潮湿环境下对石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就是双方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当前,研究院已加大在岩石风化、地下水勘察等方面的研究,并引入先进设备,帮助四川安岳、乐山等地的中小石窟进行岩体稳定性监测、预警等,让古老的石雕石刻更好地活在当下。
不仅如此,大足还将与四川毗邻地区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将串联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景区,创新石刻、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建石刻、石窟文创园区,打造 ‘石刻+’产业集群。 ”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大足及其毗邻地区的石刻(窟)等特色文化将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资足常乐”“石刻之乡”系列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