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周刊|上榜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武陵山非遗传承“一路生花”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重庆的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榜上有名,这也是重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范围为重庆市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6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近年来,重庆武陵山区积极探索“非遗+”融合路径,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文创”等模式,涌现出一批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重庆日报记者近日沿着武陵山脉,探寻非遗给重庆乡村带来的可喜变化。
刚刚落幕的刀郎重庆演唱会上,当《船工号子》旋律响起,现场万人合唱的声浪震耳欲聋。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川江号子的线上联动悄然展开。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向刀郎发出邀请,期待他能与川江号子同台献声。视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杨兴勇站在武隆桃园大峡谷,真诚喊话:“刀郎老师,如果你来《印象武隆》,我们将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川江号子!”
▲《印象武隆》中的船工号子表演。受访者供图
杨兴勇的心愿朴实而热切:“就是想让川江号子、乌江号子被更多人知晓。希望通过刀郎的歌声,让年轻人也能听见父辈的呐喊。”
川江号子,曾是纤夫在激流险滩中用生命吼出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然而,时代的变迁让这雄浑的号子声渐行渐远。
这,也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升级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重庆武陵山区在“非遗+”的道路上,探索出了怎样的经验?
刀郎演唱会重庆站当晚,杨兴勇如常换上演出服,在《印象武隆》的舞台上引吭高歌:“肩上抬滑竿,要把贵人抬,路上滑得很,脚下要踩稳……”一首激昂的船工号子瞬间引爆全场,引发台下数千观众的齐声合唱。
▲杨兴勇在演唱船工号子。受访者供图
“台下氛围越热烈,我就唱得越带劲!”说这话时,杨兴勇眼中闪烁着光芒。
54岁的杨兴勇是武隆区白马镇板桥村人,天生一副好嗓子,能将《牡丹之歌》《敖包相会》等经典民歌演绎得悠扬动听。“小时候跟着大人打石头、抬水泥,上百斤的重物,喊号子是必须的。”他脱口而出那些熟悉的调子,“岔路口哟,嘿咗嘿咗!之子拐哟,嘿咗嘿咗!有个沟哟,慢慢展(挪步)哟,嘿咗嘿咗!”
然而,仅靠喊号子难以养家糊口。杨兴勇早年便离乡背井,远赴北京做装修工。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兴起,回荡在山林间的号子声日渐稀落。
“因此,当《印象武隆》筹备时,导演团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为主线,再现历史记忆,唱响父辈情怀的构想,让我们眼前一亮。”武隆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博物馆)所长田城回忆道。
实景歌会招募歌唱演员的消息传来,刻在杨兴勇骨子里的基因被激活了。凭借良好的基础和热爱,他顺利成为船工号子的领唱。
但面对台下三千多名观众,与在山野间放歌截然不同。“第一次上场就演砸了,紧张得脸红脖子粗,节奏乱了,肢体僵硬,台风也不行。”他回忆起来有些不好意思。
▲《印象武隆》船工号子演出实景。受访者供图
组织方紧急联系了外地专业歌手,杨兴勇的领唱位置一度岌岌可危。然而,专业歌手技巧虽娴熟,却少了那份土生土长的韵味,他最终得以留下。
调整心态后,杨兴勇渐入佳境,越唱越好。《印象武隆》也日益紧密地融入大仙女山的生态旅游体系,在节假日和避暑旺季几乎场场爆满,门票收入可观。
杨兴勇从中找到了价值与追求:“散场后,有人对我竖起大拇指,还有人说虽然听不太懂歌词,但能感受到那股拼搏向上的气势和劲头。这,就足够了!”
市文旅委非遗中心副主任罗敏:只要精心设计,旅游完全能够“带飞”非遗。
非遗可以转化为旅游商品、研学内容,更可通过演艺形式实现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从而扩大受众,助力传承保护。
我市已推出《印象武隆》《天上黄水》《梦幻桃源》《画说龙河》4部非遗实景演出剧目。其中《印象武隆》每年演出超5000场,吸引观众超400万人次,门票收入逾5亿元,就是最好的证明!
6月19日上午11时许,黔江区白石镇中河村突降暴雨导致临时停电,这让重庆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清华焦急地在办公室踱步。所幸停电时间不长,空调重新运转,他悬着的心才放下来,“马上安排工人,继续赶制订单!”
▲制作鲊海椒。受访者供图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鲊海椒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清华口中的“订单”主角正是鲊海椒。这种独特的腌制辣椒,也是多种炒菜提味的配料。
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突出,气候潮湿,当地人以辣椒驱寒祛湿,鲊海椒应运而生。秋风拂过武陵山的辣椒田,土家族和苗族人便运用传承数百年的“倒扑坛”腌制技艺(一种口朝下、源于三国时期的土坛子,能有效隔氧发酵保鲜),将辣椒腌制至少一周。待坛中散发出特有的酸香,鲊海椒便大功告成。
▲工人们正在利用传承数百年的“倒扑坛”腌制技艺制作鲊海椒。受访者供图
清华对鲊海椒有着深厚的记忆。“小时候围着灶台看爸妈制作,稍大些就跟着上手学。”他说。1997年,20岁的李清华怀揣一坛鲊海椒南下广东东莞务工,直至2010年。在粤的黔江老乡不少,他常给大家带鲊海椒。久而久之,一个念头萌生:既然大家都喜欢,何不自己生产?
想法刚一提出,便遭家人一致反对:当地人人会做,谁会买你的?
李清华没有动摇,他于2010年创办尝必乐公司,成为武陵山地区首个规模化生产鲊海椒的企业。
然而,开局不利——首批产品大面积发霉,数十万元投资几乎血本无归。家人的反对声再起,李清华也陷入动摇。
“再试一年!”他给自己设定期限。这次,他不再单干,而是请来西南大学和市农科院的专家“把脉”,迅速找到症结:辣椒未充分晾晒、腌制水盐比例不当、抽真空前杀菌不彻底。
▲黔江鲊海椒受到市民喜爱。受访者供图
改进工艺后,合格产品顺利出炉。李清华积极开拓学校、机关食堂等市场,使得鲊海椒的销量节节攀升。至去年底,年销量已达3500吨,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黔江13个乡镇800余户农户增收。
黔江区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华启元:推动产业化,使非遗在生产中得到有效保护。
但并非所有非遗都适合产业化,传统音乐、武术、体育等项目产业化难度较大。在黔江,竹编、棕编、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等非遗产品市场较窄,而鲊海椒、木雕、土陶等产业化相对成功。
只有尊重非遗核心价值,让其回归并浸润于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文化价值才能充分放大。
“毕兹卡”(土家语,意为“老虎”)是土家族的精神图腾;夏布,一种苎麻制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两者相遇,便诞生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壹秋堂工坊的人气商品——夏布老虎。
▲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制作的夏布老虎。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6月20日,记者在壹秋堂工坊看到,一排排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夏布老虎整齐陈列,浓郁的土家特色与时尚的设计感相得益彰。
▲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 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51岁的坪坝村村民杨远菊端坐案前,十指翻飞,银针穿梭。不一会儿,绣布上便浮现出生动形象的图案轮廓。杨远菊来自贵州都匀,是布依族,刺绣是她的“童子功”。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工艺式微,她南下广东打工,后嫁到中益乡。“本以为老家够穷,没想到中益条件更差,连水泥路都没有!”杨远菊坦言,当初年轻气盛,以为勤劳就能致富,现实却给了沉重一击。婚后生育3个孩子,家庭经济压力骤增。
▲6月20日,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手艺人正在制作布艺老虎。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她掰着指头算账:三个孩子,两个在读大学,一个今年高考,每年学费、生活费至少10万元。为照顾老小,她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务农,“起早贪黑,年底也就剩下一头猪、千把斤玉米换点钱。”
转机出现在2019年。一次偶然机会,杨远菊听说村里有刺绣培训,这正是她的专长!
她顺利进入壹秋堂非遗扶贫工坊,凭借从小练就的刺绣技艺迅速脱颖而出,升任班组长,月收入3000多元,成为了“手艺人”。“除了按订单制作夏布老虎、养生锤、挂件,我们还接待研学团队,今年最高记录一天接待780人。收入增加了,累点也开心!”
▲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游客在选购商品。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如今,“杨远菊们”融合土家文化与夏布技艺的工艺品已走出中益乡,远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更在深圳文博会、北京外事交流会、新加坡中国文化节等舞台崭露头角。
杨远菊也有了新目标:“现在‘拉布布’那么火,我也想买来研究研究,争取让咱们的布老虎早日成为潮品!”
市文旅委非遗中心副主任罗敏:非遗工坊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已建成99个非遗工坊,覆盖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累计带动就业1.7万余人。例如,涪州结绳工坊通过“零门槛”培训,带动3000余人灵活就业;武隆浩口蜡染工坊帮助8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邹家村村民晾晒蜡染产品。通讯员 陈庆发 摄
非遗工坊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塑社会价值,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培育文化自信。比如涪州结绳工坊为残障妇女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武隆浩口蜡染工坊成为村民议事、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当号子声渐成绝唱
非遗传承如何破解“后继无人”?
站在舞台上,杨兴勇的川江号子能点燃数千人合唱的激情,却点不亮年轻学徒眼中的光。采访中杨兴勇坦言:“《印象武隆》的演员流动非常快,年轻人待不了几个月就走了,甚至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学号子。”
一席话,道破了非遗传承的尴尬:台上掌声雷动,台下门庭冷落。
这不是孤例。在黔江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的处境更为艰难。尽管其声腔高亢如云,演唱风格独特,却因无法像鲊海椒那样产业化变现,逐渐成为博物馆里的“活标本”。黔江区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华启元坦言:“年轻人觉得学号子不如学直播带货实在。”
当生存逻辑撞上文化使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产业化困局中悄然失声。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现实:当老一辈匠人用“自我感动”坚守技艺时,年轻人早已用脚投票,与非遗渐行渐远。
而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各视频平台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了36%,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直播,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年增长25.63%,共有1379万名网友在平台上分享非遗体验,团购非遗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了328%。
▲武降后坪乡天池苗寨村歌活动。受访者供图
这是否说明:非遗只要具备了市场生命力,也可能吸引到后继者,也能够在这个时代绽放出新的火花。
破解之道或许就在“非遗+”的探索中:
让技艺可造血,如鲊海椒用产业化反哺传承;
让文化可触摸,如夏布老虎将图腾变潮玩;
让传承有尊严,如非遗工坊让绣娘成为手艺人……
号子声不该成为历史的回响,而应该成为时代的潮流之声。只有当年轻人在非遗里看见谋生的奔头、文化的骄傲,甚至国际交流的机遇,川江的纤绳才能交到下一代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