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报艺文志·口述】国际桥梁大师邓文中:“太阳永远照在他的桥上”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迎昭
    时间:2024-03-21 08:57

    “我祖爷活了60岁,爷爷活了80岁,父亲活了100岁。那么……”2月22日下午5点,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桥缘——邓文中在中国40年》新书见面会现场,86岁的邓文中站在舞台左侧,左手持话筒,右手拿翻页笔,正讲述他的人生历程。

    ▲《桥缘——邓文中在中国40年》和邓文中设计的东水门长江大桥同框。林同棪国际(中国)供图

    说到“那么”时,他摁动翻页笔,屏幕上出现一张折线图,现场嘉宾瞬间欢笑一片。在笑声中,他说:“假如我们画一条直线,延长这条线的话,我就在这里。对不对?理论上,我应该活到120岁。所以,就要工作到120岁!”

    ▲邓文中在《桥缘——邓文中在中国40年》新书见面会致辞。林同棪国际(中国)供图

    话音未落,掌声雷动。

    邓文中,世界著名桥梁专家。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0余座桥梁的设计工作,这些桥梁遍布世界五大洲,多项工程创造过世界桥梁之最。2008年,他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国家“友谊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桥梁,也是重庆这座山水之城日新月异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桥都”重庆,邓文中和同事们设计了20多座跨江大桥。如今,他仍躬耕于桥梁事业。他对桥梁的爱,为何如此深切?在新书见面会前,邓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他与桥的故事。

    与重庆同行30年
    “我们要做事业的话,重庆一定是最好的地方”

    2月22日下午3点,邓文中和夫人邓冯仪人,款款走进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一间茶室,接受我们的采访。

    这天是邓文中86岁生日。他穿着深蓝色大衣,戴着红色围巾、灰色贝雷帽,看上去睿智、谦和。和两个小时后新书见面会时的幽默不同,他这时是寡言的,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落座,喝了一口温水,邓文中的思绪回到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

    1938年,邓文中生于广东肇庆。他的童年在抗战硝烟中度过,11年间辗转八地求生存。1949年,他赴香港求学。“念完初中之后就没钱念书了,就去学做木匠。”邓文中回忆,他靠自学学会高中课程,考取香港珠海学院。

    ▲青年时期的邓文中。林同棪国际(中国)供图

    1959年,邓文中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赴德留学,1965年,毕业于德国达姆城工科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

    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邓文中以外籍桥梁专家身份被邀请回国考察。此后,他频频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

    邓文中还记得初次到访重庆的情景:“我第一次到重庆是1985年,当时就觉得重庆很漂亮,虽然那个时候城市很陈旧,但有山有水,如果做桥应该可以做得很漂亮,所以我喜欢这个城市。”

    ▲邓文中和夫人邓冯仪人。林同棪国际(中国)供图

    正如邓文中所言,重庆以多山著称,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5%。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江大河蜿蜒于山岭之间,勾勒出重庆特有的血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桥梁焕发生机。邓文中初访重庆时,重庆主城第一座跨江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长江上游第一座大型公路桥重庆长江大桥已竣工通车多时。

    邓文中的根在中国,为中国设计最伟大的桥梁是他的最大心愿。蓬勃发展的中国,需要建造更多桥梁,拥抱世界。中国,更准确地说,重庆成为他施展才华的新天地。

    1994年,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在重庆成立,邓文中任董事长。他说:“成立公司的时候,我到许多大城市调研过,我发觉重庆人是最不排外的。历史上,很多外地人来重庆。所以,假如我们要做事业的话,重庆一定是最好的地方。”

    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成立3年后,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这座城市进入历史发展新纪元。

    直辖后,重庆跨江大桥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从最初的几年建一座桥,发展到一年同时开工修建几座桥。这些跨江大桥,成为重庆城市交通内畅外联的重要通道。

    “我们跟重庆同时在发展。”邓文中说。

    见证重庆桥梁事业发展,亲历重庆沧桑巨变,邓文中深感自豪。

    数据显示,随着去年1月18日郭家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重庆中心城区累计建成37座跨江大桥(指跨江道路桥,含路轨两用桥,不含单独的轨道桥、铁路桥)。

    其中,菜园坝长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等都是邓文中的杰作。在巴渝大地上,他和同事们已设计了20多座跨江大桥。

    成为“百桥之父”
    “她的美丽在于她的秀气,菜园坝长江大桥是为重庆量身定做的”

    新书见面会所在地面朝长江。发布会结束时,天色渐晚,走上露台,江风裹挟着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举目远眺,右侧是东水门长江大桥。向左看,最远可以看到菜园坝长江大桥。

    ▲从南岸区观看菜园坝长江大桥。记者 赵迎昭 摄/视觉重庆

    翻开《桥缘——邓文中在中国40年》,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的第一座桥就是菜园坝长江大桥。它如同长江上的一道彩虹,身姿轻盈、苗条、灵动、优美,将渝中区和南岸区紧密相连。

    “这座桥是我在中国大陆真正自己主持设计的第一座大桥。”邓文中说。

    这座在他人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桥梁,于2007年10月29日下午3点通车运营。

    据《重庆日报》次日头版报道,通车当天下午,大桥上鞭炮齐鸣、彩旗招展,约10万市民涌上新桥观看通车典礼。当时,桥上气温仅有10℃,市民迎着冷风,站在大桥人行道上观看,久久不愿离去。

    在山水之城重庆,桥与城如何美美与共?

    “就重庆山城来讲,桥型一旦‘臃肿’,就会出现‘见桥不见城’的尴尬。”重庆市桥梁学术技术带头人向中富在《天堑变通途:中国桥梁70年》一书中写道。

    “在开始设计菜园坝大桥的时候,大家希望这座新桥是一座拱桥,一座特别漂亮的拱桥。”邓文中记得,“当时我们公司人还不多,所以大部分方案设计、投标是在公司总部旧金山做的。但在投标前,我在重庆待了好几个月,就是为了把方案明确地确定下来。”

    在结构体系上,菜园坝长江大桥由3个单元部分构成。两端是一边一个预应力混凝土Y型刚构,中间则是一个钢箱拱。

    “在这里,长江的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可达到39米。为了使拱肋不在水位高的时候被淹没于水下,影响桥梁整体的美观,我们将整个拱向上提升,放在两个桥墩之上。”邓文中说。

    菜园坝长江大桥的梁的刚度很大,拱肋就可以做得很柔。邓文中说,在美观上,如果主梁和拱都是桁架,看起来桥的外形就太沉重,不够轻盈,会把长江的风景和重庆的秀气扰乱。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她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秀气,“所以,在钢箱拱和钢管拱之间,我们选择了比较纤秀的钢箱拱。”

    邓文中欣慰地说:“菜园坝长江大桥的桥型属于世界首创,是为重庆量身定做的。”

    菜园坝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轨两用的拱桥。

    除了菜园坝长江大桥,邓文中还主持和参与了世界五大洲百余座桥梁的设计工作,且多项工程创造了世界之最,所以有“太阳永远照在他的桥上”的赞誉。邓文中不因荣誉沾沾自喜。对他而言,每设计一座桥都是一个挑战,竭力做到最好,就能收获无与伦比的愉悦和成就感。

    “邓博士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您觉得他是天赋多一些,还是努力多一些?”我问邓冯仪人。

    “两方面都有。他很聪明,很有天分,不爱讲话,然后他很努力,非常努力,我跟他没得比。”邓冯仪人畅快大笑,紧接着说,“他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每天下班回到家,他马上拿起笔继续工作。开饭了叫他,他常常还没有做完。他非常抓紧时间,很少有这样的人。”

    邓文中听到夫人的表扬,又展现出幽默的一面:“她一路对我帮助很大。我们结婚差不多快60年了,我还没有敢跟她吵架。我每天工作10个小时,还好她可以忍耐这样一个老公。”

    茶室充满了欢笑。

    美观是桥梁的灵魂
    “桥梁做得不好看的话,就等于污染了城市”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想到桥,我们就会想到诗意,想到美。美,正是邓文中设计桥梁的重要标准。

    大约2000年前,伟大的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波利奥曾向罗马皇帝提议:“建筑结构宜安全、实用、美观!”

    邓文中很欣赏这句话。他说,在保证桥梁安全、实用、经济的同时,美观显得尤为重要。他笃定地认为:“美观是一座桥梁的灵魂。”

    “比如在重庆市中心做一幢高楼,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因为高楼太多了。但桥梁不同,桥梁建在江河湖海上,周边环境比较空旷,所以会吸引所有人的目光。”邓文中说,“假如桥梁做得不好看的话,就等于污染了城市。而且这种污染是拿不掉的,它做好了就是这个样子,可能几十年几百年都在那里。”

    在邓文中看来,一座桥梁的美,不能局限于观者的角度。他在《桥梁形态与美学》一文中写道:“观察者可能位于桥上、桥下,或从周围的任意角度看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赞美桥梁设计而忽略其他角度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说到这里,他举了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以下简称“两江大桥”)的例子。这是一对颜值颇高的“姊妹桥”。

    ▲东水门长江大桥。张坤琨 摄

    “两江大桥位于重庆两江三区四岸交汇之地,因此,必须和三区四岸不同的景观环境相融合。”邓文中说,这两座桥要很瞩目,但也不能过于瞩目,阻碍周边各个区域的观景视野。

    后来,考虑到两江大桥所在的位置及其与渝中半岛的关系,两江大桥采用了部分斜拉梁桥作为结构形式。大桥桥塔形似“天梭”,线条流畅,如少女一般亭亭玉立。

    2015年4月29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投用。与洪崖洞毗邻的它红遍网络,广受赞誉。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张坤琨 摄

    桥梁成为“网红”,在重庆已不是新鲜事。这里的桥千姿百态,每一座跨江大桥都独具匠心,运用了许多创新技术和独特设计,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都能在重庆找到,这座城市也被誉为“中国桥都”“桥梁的博物馆”。

    桥梁,成为重庆“一城千面”的典型代表——

    以“红岩华门”为主题设计的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巧妙地应用竖向线条元素对桥塔和桥墩进行造型,形成了端严庄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整体形象,传承和弘扬了红岩精神,广受摄影爱好者追捧。

    前段时间火爆网络的白居寺长江大桥,桥塔“水滴”形设计体现了重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地域文化以及重庆人民的奋斗精神,同样彰显出重庆的独特魅力。

    如何看待桥梁与旅游的关系?邓文中说:“我们在设计桥梁的时候,一般没有考虑旅游的事情。不过我们一定要把它设计得好看,好看的话,它自然会变成一个景点。”

    桥梁是城市的一部分。

    “我觉得重庆的桥梁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好、都要多、都要先进。”邓文中说,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包括桥梁的规划,哪一座桥应该是代表城市的名片,哪些桥应该比较平淡低调,这样配搭起来才能使整个城市舒适和漂亮。就好像在花园里,不能都只有花,也要有草有叶相配起来才好看。

    建构心灵之桥
    “将来他们团结起来,会对重庆有很大的帮助”

    在邓文中看来,一座桥不仅连接地点,也连接人。

    “我们常说桥梁连接交通,但实际上桥梁连接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一座桥把两边连起来之后,自然就变成一体,整个社会就和谐很多了。”邓文中说,不管建造什么桥,一定要以人为本,考虑人会怎样走过去。有的人设计一个古古怪怪的桥,人们经过这座桥,可能要走好几个圈圈才过得去,这就不是一座好桥了。

    邓文中致力于搭建心灵之桥。

    2007年,也就是菜园坝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那一年,邓文中奖学金设立。每年高考结束后,邓文中会从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获取符合条件的学生的资料,经过资料审核及面试,综合排名前30名的学生可以获得数额不等的奖学金。

    “您工作够忙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做公益呢?”不少人对邓文中的善举感到好奇。

    “青少年就是将来的主人翁,所以一定要把他们引到正确的方向去。”谈起对学生的资助,邓文中说,重庆对他很好,他有义务帮助重庆培养一班好学生,“教育是最重要的,我们主要是把他们从高中推到大学。现在,我们资助了500多名学生。这500多人学很多不同的专业,将来他们团结起来的话,会对重庆有很大的帮助。”

    ▲邓文中和学生们在一起。林同棪国际(中国)供图

    提及对重庆的感情,邓文中喝了一口水,缓缓说道:“我觉得重庆会很成功,重庆去年正式入选全球‘设计之都’,成为中国第五个、西部地区第一个‘设计之都’,让重庆再添一张世界级名片。重庆是一座很年轻的城市,很多新东西都是在重庆开创出来的,我相信重庆的发展会是很辉煌的。”

    “重庆非常魔幻,非常美丽,非常有活力。现在我们在这里安定下来了,重庆就是我们的家。”邓冯仪人也对重庆竖起了大拇指。

    邓文中还在为这个“家”设计更多桥梁,书写更多传奇。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这些桥上,市民可能不知道身边的桥出自于他。但若干年后,当这些桥成为“文物”时,讲解员可能会自豪地介绍:“这是邓文中博士设计的,太阳依旧照在他的桥上。”

    编辑:刘一叶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