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文学重庆④|刘禹锡与竹枝词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5-02-17 18:37

公元821年,经过重峦叠嶂的三峡,穿过雄奇险峻的夔门,夔州迎来了一位新上任的刺史。作为夔州最高行政长官,他在这里见过热情好客的本地居民,体验过本土民风民情,并留下了他的足迹。

长江之岸,杨柳依依,青葱翠绿,水面平静无波,但岸边女子心绪却不平静。郎君的歌声萦绕耳边,她看着天空,这边太阳正好,那边却在下雨,阴晴难以判断;心中在犹疑、纠结:郎君对自己是否有情?这幅简单却生动的画面被这位刺史看到并记录下来,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那首《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却无晴却有晴。

被誉为“第一情诗”的《竹枝词》,在夔州的江岸边诞生,在夔州的土地上飞驰,传遍中华大地,响彻诗坛。而作者就是他:“诗豪”刘禹锡。

历经了被贬、守孝、赋闲等一系列事情之后,刘禹锡受诏赴任夔州刺史。在这偏远西南的一场霏霏细雨中,巴人的歌响起,一股感情涌上刘禹锡的心头,这是思乡之愁,也是思归之情。他想到了家乡的歌曲《纥那》。窗外的绿水微波像乡人身上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节拍又显得那样清晰明了,他们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这一次,刘禹锡用巴地的韵律写出了故乡的情感,用乐府民歌表达出思乡之情,创造出了诗坛上绝无仅有的表达方式。《竹枝词二首》就此诞生。

这样的创造于刘禹锡,于夔州,都是一次神奇的相遇,一场美丽的缘分。

辗转于朗州、连州之后,刘禹锡来到夔州,已年有五十。岁月的经历让他拥有了豪迈的心胸、乐观的心态,夔州的秀丽山川美景,辛勤的劳动人民又慰藉了他的心灵。两年又八个月的夔州生涯,他见过许多,经历许多,也收获许多。

刘禹锡住在夔州治所白帝城,他探索夔州的名胜古迹,挖掘收集民歌民谣。观草木初生,远眺白盐山巍峨,长江水清,听江岸南北人们唱和,感受到民歌之乐。从白帝城上看去,鱼复平沙之上见八阵图,他感慨八阵的玄妙:“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拜谒先主庙,感慨三国英雄之气,更是写下怀古佳作:“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三国遗迹、巴楚历史,都让刘禹锡对夔州难以忘怀:“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

其参加夔州踏歌、踏青等民俗活动。看到阳光映照朱楼,岸边杨柳依依,微风吹皱江水,人们在树下唱歌而行,好不快乐。又或许在一个山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日子,家家户户春酒盈杯,开怀畅饮。一群少女结伴而行,欢歌笑语,去永安宫踏青。那些青春洋溢的喜悦扑面而来,让刘禹锡也忍不住写下:“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当然,刘禹锡不仅记录了夔州的活动,夔州儿女的爱情也值得记录。当看着鲜艳的桃花开遍山头,蜀江春水拍打山崖时,女子的心情百转回肠,如花红一时,飞逝的爱情。当看着云烟随日出消散,江边停靠的船帆时,女子想起在成都的夫君,要带去一封信。当看着瞿塘峡口的众多险滩,看着夔门前的巨大的滟滪堆,水道艰难,风大浪大,却懊恼、却怨恨着薄情郎的心多变,不如巨石坚定不移。

那些纠结、矛盾、怅惘的心情都成为刘禹锡笔下一首首竹枝词,或是:“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又或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为刺史,刘禹锡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深入夔州的山野,他见到了勤勤恳恳的劳动百姓。在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的时刻,云霞霏霏,炊烟袅袅,山间户户人家。妇女汲水做饭,男人砍柴播种,辛勤劳作的春耕画面出现在刘禹锡的面前,“畬田”的方式或许原始,但是他却发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在他笔下,夔州人民质朴的情感,动态的美感扑面而来。呈现在他的诗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两年来,夔州的风土人情尽在他的点滴生活中。刘禹锡想起这场缘分初始之日——春日正月,初到夔州,刘禹锡听到乡村儿童们唱起《竹枝》,吹笛敲鼓伴奏,歌曲轻快上口。人们载歌载舞,纵情欢乐,歌声高亢,清脆,激昂,让刘禹锡收获了另一种美。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民歌,使他爱上了这个峡谷中的小城,暂时淡忘了仕途的挫折和丧母的余痛。刘禹锡下定决心,不仅要听,也要学,也要唱,更要效仿屈原改造《九歌》,去创作文人的《竹枝词》。

刘禹锡积极地发现、记录、创作,于是,在夔州土地上的耕作劳动中,在夔州儿女的含情对唱里,在夔州百姓的平淡生活中,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竹枝词”就此诞生。刘禹锡笔下的《竹枝词九首》与《竹枝词二首》更成为代表之作,不但较充分地展现出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也非常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夔州一带的民风民情,为今人了解与研究唐时夔州风俗民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具有了不同一般的文化价值。

凝聚于夔州文化环境中的民风民俗,成就了刘禹锡,文人雅作与民间俚俗的结合,使他成了开一代风气的大师。而刘禹锡的创作与推广,也使得根植于夔州土地的民歌响彻文学舞台。千百年来,“竹枝词”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记录民俗民风的歌诗,兴起了雅俗亮丽、庄谐清新的风尚,无数人追随模仿写作,留下了众多作品。

刘禹锡是中国第一个在采集整理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新一代文人民谣的诗人和歌者。他不仅记录整理并创新了这一诗体,而且还能学习这些少数民族音乐,并将之传唱到他的“朋友圈”。白居易在回忆他的诗中写道:“几时红烛下,听唱竹枝歌?”并在其自注中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

在他们这些中唐大咖的推广影响下,巴渝文化和中原文化开始以这种方式交流,夔州竹枝歌传播到洛阳、长安等中原都市,一时名满天下,成为唐教坊名曲。

文 / 夔州博物馆 游岚清

主编马京川
编辑李振兵
审核何祥辅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