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县。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唐置县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坝区含谷镇、北碚区澄江镇。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壁山县,改名“壁山”为“璧山”,隶属川东道重庆府。
民国3年(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民国17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民国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是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4月,璧山专署迁至江津,改名江津专区,属之。1960年江津专署迁往永川。1968年,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璧山县属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璧山县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璧山县属重庆市辖。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璧山县隶属重庆市。
唐置璧山县时,县署在今璧城街道。清雍正七年复置璧山县制时,因县城残破,衙署无存,短时寄治来凤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县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此后,民国时的县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2014年5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璧山县,设立重庆市璧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