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随着疫情防控有序推进,重庆的生产生活正在逐步恢复。但是,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还容不得半点松懈。连日来,重庆精准医疗研究院执行院长兼重庆迪安实验室主任伊远学仍然十分忙碌。
疫情防控期间,他深入一线采集标本,提高阳性检出率,带领实验室团队率先建立并完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荧光定量PCR标准操作程序,日检测能力达到3000例,位居全市前列,已为全市各区县完成3万多例检测;同时,伊远学和团队研发的等温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系统和3类检测试剂盒,具有结果准确、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等特点,成为重庆基层抗疫的有力“武器”之一。
然而在伊远学看来,研发和检测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3月14日,他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争分夺秒,将相关技术和成果进一步完善,从而服务更加广大的人群。
▲伊远学(右一)与团队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不惧危险,第一时间投身抗疫研发
今年49岁的伊远学是一名党员,也是医学检验领域的专家,还曾是一名军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他冷静地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严峻的斗争。
面对未知的危险,伊远学毅然选择“逆行”。
“建功伟大时代,是党员应有的担当!”1月26日,伊远学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号召,激励重庆迪安实验室的党员们团结起来,抗击疫情。
伊远学的号召,很快得到响应。1月28日,伊远学与同事一起向大渡口区卫健委递交请战书;1月29日,伊远学牵头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重庆迪安新冠核酸检测小组,迅速制定科学完备的检测方案。
2月1日,伊远学团队向市委、市政府及市卫健委主动请缨,承担新冠肺炎疫情检测工作。2月5日,重庆迪安获批成为全市首批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原学检测的第三方机构。
“我是党员,又是科技工作者,抗击疫情,责无旁贷。”伊远学说,身边的人曾对他参与抗疫的决定表示担心,但抗疫所需的检验技术,正是重庆迪安的强项。作为重庆迪安实验室主任,他必须行动起来,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
▲伊远学在实验室操作设备。受访者供图
研发新型检测试剂盒,15分钟可获取结果
疫情防控需要什么样的检测技术?伊远学深入一线开展调查,很快发现“痛点”——社区等基层单位检测需求量大,对检测结果的时效性要求高,却缺少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原来,疫情防控之初,新冠肺炎检测大多采用变温PCR检测,需要在高等级实验室中由专业人员完成,实验条件高,检测时间长,很难在基层推广。
能否研发一种结果准确、检验快速、操作简单的检测产品?伊远学和团队反复论证,决定研制等温PCR检测试剂盒。
艰苦的科研攻关开始了。伊远学和同事们日以继夜地泡在实验室里,不断测试样本,优化实验参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上百次测试和对照试验后,伊远学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新冠病毒核酸等温扩增快速检测试剂盒、新冠病毒核酸等温扩增+基因捕获荧光报告法快速检测试剂盒,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医疗单位医护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进行准确检测,检测时间仅15分钟,真正实现了检测结果立等可取。
一般来说,这一研发过程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但对抗疫情的强烈意志化作巨大的动力,让团队在半个多月里就攻破了技术难题。
已在全市检测3万多例,还将继续提高新冠防控水平
研发成功了,但伊远学一点也没闲着。脱下防护服,走出实验室,他又来到大渡口区的社区一线,为基层防疫人员提供培训。
“把握时机,找准位置,两侧腭弓,咽及扁桃!”培训中,伊远学发现,因为缺乏经验,有的基层防疫人员的采样不够标准。遇上这种情况,他总是亲身示范,并总结出一套“口诀”传授给大家。
然而,作为专家,伊远学还得同时参与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来不及跑遍每个社区。于是,他想到了线上授课。至今,伊远学开设线上科学防护授课16次,为9000余人讲授相关知识,并主动为其他第三方检验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实验室团队已经在全市完成3万多例检测。伊远学透露,他正在带领团队,积极申报相关专利,同时投稿国内外知名期刊,下一步,将在持续服务公众的同时,重点关注微生物、病毒领域,力争为全社会构建和完善精准医疗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