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思想周刊|让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1-05-21 06:55:19 | 编辑:罗建军

    编者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5月17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全会决议,为我市“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确立了纲领、明确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全会指出,我们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进一步增强重庆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围绕这七点要求,昨日重庆日报推出专版进行了深度解读,今日本报继续推出相关专版,与读者共享。

    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这个主平台

    易淼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加快科创平台建设,丰富完善“一城多园”模式,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高起点创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高质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高效率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创新,形成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不仅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将重庆打造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的有力支撑。我们要立足“建平台、兴产业、聚人才、优环境、提品质”,全方位推进建设,将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推动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平台建设能够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载体。首先,要主动对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助推全球优势资源整合,通过高质量的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和有力承载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模拟器等大科学装置,并以这些大科学装置集聚顶级科学智力。其次,要加快建设一批大科学中心,特别是围绕智能技术、硅基光电子、新材料、儿童医学、应用数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若干个根植性强、影响力大、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高水平研究院和科学研究中心。再次,要吸纳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加强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重点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在渝科学中心等标志性战略性平台,同时打造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同频共振。

    振兴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产业发展是基础。一方面,要依托重庆大学城、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和九龙坡、北碚、江津等区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平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夯实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获取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带来的变革力、驱动力,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抢占先机,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积极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掘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完善人才政策,聚才引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首先,要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育政策,面向全球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及团队,并加大国家级人才引育力度,充分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其次,要将聚才引智与产业发展贯通起来,提升两者之间的耦合度,既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育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又要集聚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懂经营的科技型企业家。再次,要分类施策,落实“一重点产业集群一人才政策”,并且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探索政策创新,率先开展人才引育的“一企一策”“一院一策”试点。

    提升城市品质,彰显魅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是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的重要抓手。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全面提升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科技品质、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充分彰显国际亮色、中国底色、重庆特色,将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成为开放包容、绿色智慧、人文勃兴的现代城市样板。其次,要将数字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以及精明增长等城市建设理念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统筹好学区、园区、街区、景区之间空间布局,融通科技、山水与人文。再次,要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筑牢“科学魂”,加快塑造城市特色形象,通过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科学谷等城市地标建设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凸显西部(重庆)科学城特有的城市精神和城市魅力。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

    坚持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

    李国庆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突出抓好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在电子、汽摩、装备、消费品等领域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在重庆传统的优势产业上,要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继续着力提升和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借力“成渝一体化”的契机,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增强产业链的根植性和竞争力。未来,重庆要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力。

    加强支持指导。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其研发活动在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方面,当前重庆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投入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研发投入对于重庆高技术产业仍是一种“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活动还存在一些乱投入瞎投入盲目投入、噱头大于实质等问题,对高技术投入的认定也还有许多盲点,使得有限的投入效率不高。为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市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重庆在整体提升、筑牢、夯实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强指导,使有限的资源、能力、条件、要素等集中到关键环节,聚焦核心能力,精准定向发力,努力形成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发展格局,使得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核心性、高端性、集成性和共生性等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科学强链补链。当前我市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还较突出。因此,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创新突破攻坚战,明确强链补链目标任务,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原动力。首先,产业要向高端化升级。要加大对战略新兴产品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紧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加强产业高端化升级。要顺应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大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企业生产方式改进和产业升级。其次,要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制造业越来越往服务化延伸。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包括个性化定制、设备健康管理、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设计等,推动制造业向服务环节延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再次,要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发展一批绿色产品,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项目工作。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关键重点,持续精准发力,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要加强重点项目储备。逐条产业链分析如何补链、延链、强链,研究透产业链上需要招引、培育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特别是要抓好引擎性项目、关键配套项目的招引储备。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四新”经济项目的储备力度。继续采用“顶格战法”,各级主要负责人要在项目招引一线,参加推介会、策划大项目、开拓项目源,顶格协调解决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化推进社会化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建更多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招商公司,利用好招商资源信息化社交平台和“双招双引”重点项目调度平台。要加快项目落地开工。要建立重点项目审批核准快速通道,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保、施工许可等手续快速办理。

    (作者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教授级高工、万盛经济信息局副局长)

    要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

    李玉婷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要做实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这个主抓手,需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引进并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明确科技创新的定位倡导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理顺科技创新的链条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消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障碍持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功能,积极完善发展金融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大力引进并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为创新注入源泉。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科技创新成果并转化应用,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为了壮大创新主体,重庆专门制定了引进科技创新资源的行动计划,提出了3年引进100所高端研发机构的目标,但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存在知名研发机构引进不足的问题。因此,重庆仍需继续大力引进并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一是加强资金及相关配套资源的支持,增强重庆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政策的吸引力;二是促进研发机构与本土市场资源深度融合,提高重庆的创新能力,使资源转化为创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要为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创新主体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路径。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用户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有利于集成各方的资源和优势,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上、中、下游的连接。政产学研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创新模式的演变,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用户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机制是重庆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再加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用户的市场导向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协调和支持的职能,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深度开展校院企地合作,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二是重视用户和应用,应用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用户参与产学研合作能够提高供需耦合度,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持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能够提供信息、评估、定价、服务、交易等各种功能,有效的市场能将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经济摩擦力减少到最低。当前我市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还存在专业机构和人才缺乏、服务规范性不高、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重庆需要持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功能,降低科技成果交易的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大力培育从事科技成果咨询、代理、评估、鉴定、开发、集成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为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提供黏合剂;二是优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机制,精简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发展金融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科技创新是一种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活动,而金融市场恰好具有融资、分散风险和变现的功能。理论和实践表明,成熟的金融市场尤其是风险投资市场对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机制匮乏则会制约科技创新。因此,重庆应当积极探索发展金融机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一是探索新的机制促进传统金融业务对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扶持,让创新企业和项目优先获得金融支持;二是积极引导促进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对资金引导、产业引导和创新引导的作用;三是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金融机制,提供定向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要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

    张超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高品质营造创新环境。加快构建创新平台优、创新联盟强、创新政策好、金融支撑足、创新人才多的一体化创新生态体系,对于提升重庆创新发展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科技创新,要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高端的创新平台才能吸引优质的创新资源,要围绕建设“创业者的城”,精细化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两大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国内顶尖科研院校、国际知名科研团队,全力建设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要围绕高校、科研机构集聚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创新生态圈,加快引进一批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群落。要加强成渝创新平台合作,探索成渝地区打造科研仪器、人才、金融等“线上+线下”科技资源对接平台,促进区域创新人才、项目、成果、资金等资源有序流动,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活力。

    创建高水平创新联盟。全球创新集成化、复杂化水平不断提高,创新主体协同深度决定了创新高度,要加快打破企业、科研机构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机融合,携手打造科技创新联盟,提升协同创新水平。通过发挥企业市场灵敏、科研院所创新实力强、政府资源配置水平高优势,构建企业提需求、科研机构搞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创新利益共同体,增强创新发展动力。要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制度,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发展潜力、提高创新效率,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加大创新政策支持。财税政策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加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财政支持,强化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项目研究经费倾斜,深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基础性领域研究,进一步强化创新对经济发展引领作用。同时,建立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机制,强化新产品市场开发政策支持,增强创新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居住、签证、职称认定等改革,继续完善科技成果参与分红、入股等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潜力。要加快科研资助模式改革,探索将科研项目分阶段资助转为事前一次性补助,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增强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案件查处、惩罚力度。强化创新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城市创新文化,形成善待失败、宽容失败的社会创新氛围。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围绕打造“科学家的家”,营造宜业、宜居、宜学的国际化人才发展氛围。完善国际人才引进制度,健全国际人才政策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比照深圳等沿海城市,提高引进人才补助标准,增强高端人才吸引力。支持科技人才设立专家工作室,探索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加强高端人才项目研究支持,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工作环境。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建立高端人才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加大中高端科技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帮扶力度,打造一批专家社区、高端人才小区,强化优质教育、医疗、商业、娱乐等综合配套设施,让创新人才安居乐业。打造一流学研氛围,探索举办西部科学家大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每年定期举办一批国际性科技学术交流会、论坛、沙龙,鼓励建立各类专业学术交流学会,为科技人才学术交流、职业提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作者单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