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学思践悟 |开展耕读教育要利用好“三个阵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1-03-18 07:08:25 | 记者:章君 李勋华 | 编辑:何洪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展耕读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古训,中华民族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推行耕读教育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快乡村思想文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基础。农业职业教育与实践劳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传承数千年的耕读教育是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农业职业院校要将耕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校内阵地”弘扬耕读文化,利用“校外阵地”开展耕读劳动,利用“网络阵地”传承耕读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奉献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让耕读教育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成为顶天立地、勇于探索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利用“校内阵地”弘扬耕读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人民在读书耕作中提炼出的乡村核心文化。农业职业院校要大力弘扬耕读文化,加快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用好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专业教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将耕读教育、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如分组完成操作任务、学生作品展示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增强感恩之心。二是用好辅导员周末班会教育阵地。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职业导师和生活导师的引领作用,教育学生要以知行合一为根本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定期以“耕读中国”“大国三农”“耕读传家”等为主题组织开展诵读经典、演讲比赛或主题辩论等活动,让耕读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三是用好校园文化长廊、食堂、学生宿舍等基础阵地。在校园文化长廊中融入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经典案例;在学生食堂展示墙、文化墙、电视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融入节约粮食的诗词警句、五谷杂粮图片、二十四节气介绍等内容,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活动,推荐困难学生参与食堂勤工俭学活动;巧借宿舍文化节、文明宿舍大评比等活动,将耕读教育融入比赛内容,并将优秀作品在宿舍宣传墙进行展示。四是用好校园运动场、文化广场、校园“农耕角”等补充阵地。成立耕读社团、耕读书社等学生社团,开展“晨读”“夜读”等读书活动,在“读”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学习,营造浓厚的耕读学习氛围,涵养道德品行,丰富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长廊、食堂、学生宿舍等基础阵地融入耕读教育,形成“耕读为本”书香校园,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丰富的感知和情感。

    利用“校外阵地”开展耕读劳动。依托寒暑假“三下乡”“夏令营”“第二课堂”等活动载体,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乡村、耕读文化教育基地等,开展古村落考察、现代农场考察、农业产业调研和社会调研等活动,参与社区卫生保洁与环境美化、参与插秧和收割等“农耕大体验”活动,参与植树造林、社会志愿公益活动等农事活动,亲身参与农耕实践,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快乐。邀请农业生产和农村致富能手、农艺专家、农民企业家等于田间地头“言传身教”,以自身经历为原型讲授“耕读故事”或现场展示农技农艺,构建“激情导入+实践体验”为一体的耕读教育模式。农业职业院校要开设好专业实习实训实践课,通过整合资源,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乡村一二三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构建融实习、学习、生活于一体的真实的“耕读”场景,开展由师生、乡村群众共同参与的“同耕”“同读”活动,在“耕”和“读”中突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培养劳动精神,开阔视野和眼界,强化社会责任。

    利用“网络阵地”传承耕读精神。适应网络社会发展,提高网络能力,打造网络学习阵地,也是开展耕读教育、传承耕读精神的重要方式。一是用好学校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校园抖音等新兴阵地。开设耕读教育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媒介作用,开展耕读文化艺术展、摄影展、书法展、耕读才艺比赛展等活动,展示“耕读育人奖”“耕读标兵”等荣誉,树耕读模范,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创造耕读文化作品,传承耕读精神。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向师生和社会推送耕读经典文化及发布耕读教育进展动态,营造学习耕读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利用校园抖音号,展示学生为扶贫农产品直播带货等产品义卖活动,讲好耕读教育生动故事。二是用好网络开放课程教学平台阵地。探索开发耕读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打造耕读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微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耕读教育课程等,实现耕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耕读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