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令人如痴如醉 城市花博会上“端出”盆景艺术盛宴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9-10-31 20:53:40 | 记者:白麟 崔曜 崔力 张锦辉 | 编辑:陈韫宇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 (记者 白麟 崔曜)11月1日,作为第二届长江上游城市花博会(下称城市花博会)重要项目之一,第八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重庆)精品盆景邀请展将在渝举行。

      据了解,第二届城市花博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市文旅委、市妇女联合会支持,江北区政府主办。

      10月31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城市花博会现场看到,8盆各具意趣和观赏价值的盆景,正在8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和艺术家的手中逐渐成形,台下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盆景鉴赏者和爱好者看得如痴如醉,欣赏着这些现场制作的“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

    微信截图_20191031192149.png

      ▲2019年10月31日,第二届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现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制作完成的盆景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的目光。记者 崔力 张锦辉 摄

      当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史佩元、田一卫、石景涛、沈柏平、王恒亮、吴德军、张志刚和青年盆景艺术家卞海在展览现场制作树木、山水、水旱等盆景8件,充分展示了高水平的中国盆景艺术创作。

    微信截图_20191031215256.png

      ▲第二届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现场,8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为现场专业观众展示盆景制作。

      据了解,上述8件作品大多数由南山植物园提供原始盆景作为创作材料,其中包括松树、柏树、杜鹃盆景等。现场制作完毕并展示后,这些盆景也将由南山植物园进行收藏。

      在中国(重庆)精品盆景邀请展上,观众还将欣赏到各具特色的盆景艺术大作和历届国际国内盆景展获奖精品。

    微信截图_20191031191514.png

      ▲松柏在盆景艺术大师的手中变得造型各异。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展区大门两侧,还布置了由重庆市花卉盆景协会组织盆景制作者集体创作的6米长、1.8米宽的大型组合盆景“塗山揽胜”“巴渝风情”。这两件大型组合盆景选用山城杜鹃、六月雪、龟纹石等材料,用盆景技艺手法,以古巴渝十二景之“大禹治水”为蓝本,融合石梯坎和吊脚楼等元素,着力展现重庆山水城市特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城市花博会期间,还将举行第八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届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重庆市政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的相关负责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市盆景协会会长和全国盆景艺术大师将出席本次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还邀请到BCI中国区副主席、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中国高级盆景艺术师刘传富、左世新、张忠涛,重庆市南山植物园权俊萍博士等专家,举行贴梗海棠、老鸦柿、金弹子、石榴、杜鹃盆景专题讲座,为喜爱盆景的鉴赏者和市民带来一场艺术和知识的盛宴。

    微信截图_20191031215829.png

      ▲2019年10月31日,第二届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现场,盆景艺术大师为现场专业观众展示盆景制作。

      新闻链接》》

      全国各地227件盆景艺术品争奇斗艳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 (记者 崔曜 白麟)10月31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城市花博会在现场打探到,中国(重庆)精品盆景邀请展(以下简称盆景展)共展出盆景艺术作品227件,包括13个城市的高质量、高水平盆景101件,重庆21个区县的优秀盆景作品113件,全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展出作品3件。

    微信截图_20191031191449.png

      ▲来自全国各地的盆景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拍照。

      在众多盆景艺术品中,有接近1米高的大中型盆景,也有手掌般大的微型盆景,山野草组合展示出的咫尺风情,让人大饱眼福。

      广州盆景协会会长黄就伟是第二次来重庆,今年5月,他参加了重庆千盆杜鹃盆景展,半年之后再赴山城,他看到了很多变化。“重庆盆景事业发展很快,不仅融合了川派风格和各项外来因素,也有自己的特色。”黄就伟说,重庆盆景以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为主。树桩盆景以树木为主要材料,山石、人物、鸟兽等作为陪村,通过蟠扎、修剪、整型等方法进行长期的艺术加工和园艺栽培,在盆钵中表现旷野巨石葱茂的大树景象,统称为树木盆景。山水盆景石材产地也遍布巴山渝水之间。

      黄就伟说,重庆的盆景艺术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他认识的很多盆景艺术大师都在借鉴和学习重庆水旱式盆景制作技艺,制作出了轰动全国盆景界的水旱式盆景“古木清池”“八骏图”“小桥流水人家”等作品。此后,代表重庆地方特色之一的重庆山石盆景逐渐登上国内盆景大赛,受到同行一致好评和赞赏。进入上世纪90 年代,重庆特有树种山城杜鹃盆景相继亮相,为重庆盆景艺术地方风格增添了新的色彩。

      来到广东盆景展区,黄就伟对自家宝贝如数家珍。“你看,这些树干是用小刀锯出来的,蜿蜒曲折。”黄就伟指着一座来自广东佛山的树木盆景说,“不过,它的树枝却是用剪刀修剪出来的,疏密有致。”

      “这是典型的岭南风格,只有岭南盆景才会有如此独特的造型手法。”黄就伟介绍,广东盆景运用了截干蓄枝的造型手法,整个工艺过程都是以剪为主,很少蟠扎。所谓截干,是指把不符合造型要求的主干和长短不合比例要求的枝条截短或截掉,让树桩再度萌发,重新长出侧枝来。

      据了解,此次盆景展还邀请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的专家作为评委,从227件盆景艺术品中评选出18个金奖作品,43个银奖作品,66个铜奖作品。其中,重庆盆景艺术家廖光富的代表作《岁月如歌》、重庆市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陈荣国的代表作《长风万里送行舟》获得金奖。

      史佩元:盆景是生命的艺术

      10月31日,在中国(重庆)精品盆景邀请展现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BCl(盆国际盆景赏石协会)国际盆景大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秘书长史佩元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他说,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它不像绘画、雕塑那样,一旦创作完成就不再变化了,盆景的整个“生命”过程,也就是它被创作的过程。

      在盆景展上,史佩元特别选择了松树作为材料,现场制作盆景,“松树是制作盆景的优质树材,而且品种较多,制作盆景的松树桩以枝干沧桑且粗短弯曲、有露根的为佳。”

      “圈子里有句话说得好,‘盆景不玩松,到老一场空’。”史佩元打趣说。

      当然,打磨一盆绝佳的松树盆景十分不容易。从造型上看,好的松树盆景,首先应该主次分明,整体得有一个和谐的造型;再者得有气势,能显示出松树的傲骨,造型可以盘旋而上,如同蛟龙。

      “树干虽然是主要的,还应该看叶片和根系的状况。”史佩元认为,好的松树盆景,它的叶片应该浓绿葱翠,即使在秋冬严寒落雪时,这种色彩也能显出它不畏严寒的本色。如果一盆松树盆景,叶片枯黄,造型再好,也丧失了神韵。

      “松树盆景在造型上要有阳刚之气,还要有一种飘逸的感觉,就是大家常说的‘仙气’。”史佩元说,自己在用松树做盆景时,特别注意不让盆景变得呆板。比如,原来松树顶上有三个树枝都朝向一个平面,显得单调。史佩元做了些改动,把三个树枝修剪成了不同方向,形状也做了些调整,通过微小的改变让盆景不再呆板。

      史佩元说,这次盆景展不仅面向专业观众,也对大众开放,让更多人认识到盆景之美。市民看到盆景后还能感受到作品蕴藏的某种意味,产生“象外之象”的联想,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田一卫:在盆景中融入巴渝与长江文化

      在10月31日现场进行制作盆景艺术展示的8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和艺术家中,有一位是来自重庆的盆景艺术大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田一卫。与以树木作为盆景主体的其他几位盆景艺术大师不同,田一卫制作的是山水盆景,这是一件融入了他对巴渝和长江文化特殊感情的作品,他将之取名为:纤魂。

      田一卫表示,这件作品将长江三峡特有的水系和山貌,以写意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作为主体的山有略微前倾的态势,在白色底板的水系映衬下,呈现了一种扬帆起航的动感。此前光是构建和雕刻山体,就花了十多天的时间。

      记者注意到,在山体表面有一道道明显的沟壑。“这就是纤沟。”田一卫说,如今纤夫已经消失在三峡两岸,但“纤魂”还在,这些纤沟就是历史和人文的见证,艺术创作者正是要将自然与人文浓缩在盆景中,以小见大、虚实相应,表现层次丰富的韵味和内涵。

      在这件盆景的山体上搭配有浅绿、深绿等不同颜色层次的植被,呈现了自然风貌,也反衬突出了山石的质地。田一卫介绍,山石上面今后还会长出青苔,能够进一步体现凝重感和自然感。

      田一卫出生于盆景世家,从事盆景艺术已经40多年。他说,自己最喜欢应用国画理论和技法,以形写神,创作粗犷厚实、雄壮豪放的山水、水旱盆景。

      “盆景是中国自古传承的宝贵艺术形式,应该具备传统人文精神内涵,但同时也应该抱以开放、发展的艺术理念。”田一卫表示,例如过去盆景制作的工具单一、简陋,而现在盆景拥有了多种多样的制作工具和手法,连油画刀、油画笔也能够成为上好的工具。相信未来中国盆景艺术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