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制造业转型升级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启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更加清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政策措施逐步落地,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正在形成。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施“工业跃升”工程?
启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我们有哪些优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应如何抓住机遇、提升能力、推动融合?
为此,重庆日报特邀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相关部门权威人士,共同探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的方向与路径。
A
李敬:重庆如何抓住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新方向,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加速发展?
滕宏伟:我们注意到,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时代的到来,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一些“高精尖”的企业正在加快向西部内陆布局。
以永川为例,近年来德国顶尖的高端数控机床企业利勃海尔、埃马克等纷纷落户永川。阿里巴巴全球人工智能交付中心、达瓦大数据先进影像中心等大数据项目也纷纷选择永川。
2018年,永川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代表着永川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下一步将主要从全力招商引资、突出集群发展、加快动能转换、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强区四个方面发力。
唐小平:党的十九大以来,铜梁深入实施“工业振兴行动计划”。在此过程中,我们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奋力推动全区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要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政府的科学规划、搭建平台、精准施策等非常重要。2018年,铜梁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聚焦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狠抓专业招商和挖潜盘活,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区六园”的产业格局。
张炎:近两年,我市在智能产业、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智慧城市发展领域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也存在亟待进一步突破的方面:
一是要有效推进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与智能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通过打造智能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也通过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带动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加快推进一些新的产业方向创新发展。三是要紧紧抓住5G商用的契机,联合各方力量加快推动5G场景化应用。
陈金山:第一,把握好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当前,智能社会已经逐步形成,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第二,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全力做大智能产业规模,形成国家重要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在2022年达到万亿级规模,成为重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三,着力推动智能制造。重点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力争到2022年,推动1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智能化升级。
第四,拓展智能化应用范围。大力推动以智慧城市为重点的智能化的应用,为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B
李敬:重庆如何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
滕宏伟: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关键是要提升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坚持应用助推、抱团发展。
对永川而言,一是推动传统能源企业升级改造,加快中石化、中石油页岩气基地扩大生产,积极发展LNG产业和分布式能源。二是以大数据智能化助力传统产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推进企业“数字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既做大增量,又做优存量,让老树开出新花,让新芽长成大树。
唐小平:要想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首先我们得知道支柱产业面临哪些挑战。目前看来,资金短缺、技术改造难、人才匮乏等“瓶颈”的确客观存在。
2018年,铜梁搭建起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对话机制,每月组织一次银企见面会,并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提取5%成立应急转贷资金,为企业解难。通过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场招聘会、与区内外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培养”等,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与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并通过建立资金、技术改造、科研等方面的扶持机制,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此外,出台“龙乡人才政策10条”,在奖励创新、扶持创业、搭建平台、服务保障等方面发力,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在本地创新创业和就业。去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1%,高新技术企业增至98家、是2017年初的5.4倍,呈现出强劲的良好发展势头。
张炎:技术创新是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原动力,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带动经济的稳增长。
一是要明确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各个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已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创新模式,今后要千方百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要引导企业研发机构独立法人化。通过将研发机构剥离企业主体,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的成果惠及更多企业,进而形成一个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导的创新体系。
蒋文新:以南岸为例,南岸现有各类规上企业237家,筛选出48家作为“实验对象”。由南岸区政府授权江南新城集团(国资)与工信部赛迪院、阿里巴巴三方组建了“飞象工业互联网”(以下简称“飞象网”)平台服务实体,作为具体实施人开展工作。并针对性开展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链补偿性招商、区域资源协作计划等基础工作,促成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同生产,实现“科学精准高效优质”的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力求最终实现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支柱产业迭代升级创新发展。
陈金山: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要补齐创新的短板,促进发展动力持续转换。
第一,着力推动产学研的联动。引导大学及科研院所发挥好技术供给来源的支撑作用,推动科研方向与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
第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点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最重要的主体。
第三,着力建设制造创新中心。构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公共创新服务。
第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科研人员的价值更加彰显,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C
李敬:重庆如何深度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滕宏伟:服务业一直都是永川的优势和名片。当前,永川正在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更要不遗余力地再造工业、壮大商业。
接下来,永川要从着力培育大数据产业、努力打造西部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影像产业、合作共建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核心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培育壮大总部经济、加快发展金融业等方面着手,深度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唐小平:铜梁将重点围绕增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针对性和持续性创新,从而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创新含量。
我们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利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转型成为改造方案提供商,为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智能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同时,我们努力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并且完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法律体系,促进企业共享信息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张炎:着眼于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我们理解有几项内容需要加快推进:
一是要加快推进大数据战略。通过深化数据资源治理体系建设,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政务数据在公共服务、民生、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二是要扎扎实实地推进核心产业的引培。例如这几年一直在抓的芯、屏、器、核,只有抓住这些核心产业,产业体系才能由大变强,才能在价值链高端站稳。
三是要超前布局,占住先机。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新材料、边缘计算、合成生物等技术领域,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研发成果尽快产业化。
陈金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制造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要重视以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一,要深刻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和作用。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支撑,今年我们将制定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并出台相关产业的支持政策,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第二,培育一批重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重点企业。
第三,大力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引导制造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促进企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D
李敬:实施“工业跃升”工程,我们的优势有哪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滕宏伟:以永川为例,2018年,我们的智能制造、大数据等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在以下4个方向上的努力。
人才方面,我们出台了“职业教育发展24条”,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扩大规模、提档升格,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法治和德治建设方面,我们在农村创新设置“乡贤评理堂”,倡导乡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在园区创新设立“护航工作室”,保障企业加快壮大、项目加快推进。
营商环境方面,我们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班子为主要成员的民营经济促进委员会,以“最强阵容”牵头负责营商环境优化工作。
打造城市环境方面,我们加强规划引领,做好城乡规划修编工作,着力提升城市的美誉度、人民的幸福感,吸引产业和人口加速集聚。
唐小平:在我看来,铜梁具有三点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不断壮大的产业能级;三是持续深化的卓越营商环境。
但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的过程中,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是要注重统筹指导,避免区县间无序发展的同质化竞争,推动区县经济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第二是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并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张炎:应该说我们已经有很多优势,一方面我们已经在汽车、电子、装备等领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深度和厚度都有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成功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解析节点,这是今后促进工业互联网拓展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
下一步如何发展,我的建议是,一方面要依托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逐步构建配置合理、覆盖全面、应用深化的解析节点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各个产业、各个环节的场景化解决方案的研发,促进工业互联网在全市全产业分类、全产业链的推广应用。
蒋文新:目前,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方向不明、认识不足,缺乏推手。相当部分企业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部分有意向企业也不知如何着力,使力方向不明。其次是站位不够高,大数据不够“大”。具体表现为重具体产品流程智能化,轻行业大数据应用优化;重智能产品制造,轻数据智能化服务等。再次,部分领域基础薄弱,配套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专业咨询服务商,资源缺乏整合,人才匮乏,金融扶持力度弱等。
陈金山:重庆的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国家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制造业来说具有举旗定向的引领作用。
第二,重庆工业发展有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重庆工业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有较好的产业生态,产业门类齐全。
第三,重庆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有巨大的辐射能力。近几年构建起的中欧班列(重庆)和陆海新通道,为广大企业对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四,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过去一年,全市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今年,我们将大力推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着力推进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装备产业、材料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等9个领域加快发展,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沉心静气,扎实走稳高质量发展道路。二是要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换道超车。三是要构筑产业生态,提高竞争实力,构筑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全社会大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