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一把手访谈 | 市人大代表、江津区委书记李应兰:江津要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重庆日报全媒体 罗静雯 2022-01-15 13:57
 
殷殷嘱托重千钧,潮起扬帆正当时。近日,全市各区县相继召开党代会和两会,擘画未来发展蓝图。在2022年重庆两会召开之际,重庆日报全媒体推出大型主题报道“一起向未来——区县'一把手访谈'”,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和市委具体要求,聚焦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详解各区县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行动路径。

 

 

重庆日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请问李书记,目前江津总体发展情况如何?

李应兰:过去五年,江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产业基础更加巩固、城市能级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是综合实力提升。江津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个亿,增长16%。我们在智能化改造上做了很多文章,数字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比达24%。从第一产业看,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富硒农业去年产值突破100亿。第三产业方面,江津双福农贸城去年交易额达到了370个亿。

其次初步构建对外开放良好格局。江津综保区已封关运行,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70亿元。江津珞璜片区拥有优质的水公铁交通基础设施,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珞璜临港产业城”,力争在全国经济版图上谋求更广阔的前景。

▲江津综保区 江津区供图(资料图)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城乡面貌提升、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江津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26.79平方公里,轨道、高速、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正加速推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601元,城乡养老保险和医保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

重庆日报:当前重庆正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江津发展有什么新思路?

李应兰: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是市委、市政府赋予江津的重大发展任务。江津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将锚定“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总要求,大力推动 “五地一城” 建设,力争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以上。做到交通便捷通畅、产业局部领先、公共服务同水平发展,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

“五地”即科技创新基地、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地、休闲旅游胜地;“一城”即宜居城市。重点将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江津创新资源偏弱,过去没有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研究院,可以说是创新“弱鸟”,“弱鸟”更应先飞。未来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打造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创新基地。

二是致力开放引领,推动江津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水公铁”多式联运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联动周边、对接外埠、面向世界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是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实施“五大倍增”行动,升级壮大消费品、装备制造、汽摩、材料产业集群,形成1—2个领先全市的优势主导产业。

四是推动城乡融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实施乡村产业提质、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创新、农村改革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五项行动”,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

五是彰显山水特色,江津山清水秀人文厚重,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将擦亮“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名片,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多元融合发展,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六是提升品质内涵,以宜居性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区的同水平发展,着力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后花园”。

▲江津区春风度社区公园,新增添的街头绿地精致有趣又充满美感。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资料图)

重庆日报:江津建设“五地一城”强调要建“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全市工业大区的江津,将如何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应兰:江津是全市工业大区,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优、创新驱动能力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我们将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方面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粮油食品、白酒、纸制品、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高端消费品,建设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聚区,升级壮大装备、汽摩、材料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力争2026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600家,工业总产值超2200亿元。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以智能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建成国家级创新载体6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240家。同时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布局,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龙姜含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