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庆市10位“最美社会工作者”简要事迹
    来源:
    时间:2021-03-28 22:35:00 | 编辑:周游

      1.万文, 女,30岁,中共党员,社会工作师,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永川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从事社会工作服务近10年,带领团队开展社工项目200余个,服务弱势群体30万余人次,形成“仁爱九龙温情助残”社会救助等品牌项目,在中国社会工作发表《四坪村的蜕变之旅》等文章2篇,参编《社区治理》教材1本,孵化社工机构13家,为全市21个村社提供专业督导。她秉承“仁者爱人专业助人”的理念,扎根社会救助领域,把救助对象看作“有能力的人”,尽她所能去帮助救助对象,提出“复合联动式”救助模式,采用“四谈三进二扶一评估”救助方法,开展双重健康力,精准帮扶救助服务,在救助工作中,她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打造“就业坊”,包括暖心坊、信息坊、加工坊和梦工坊,促进救助对象自主脱困,实现“助人自助”,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努力为救助对象谋幸福。

      2.王丽萍,女,35岁,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仁怀社工”)理事长、主任,社会工作师,重庆市第五届青联委员,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监事,重庆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席会副主席。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社会工作领域),曾获评2016年中国百名社工人物、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她从事社会工作服务13年,创办的仁怀社工自2013年起累计服务儿童青少年8万余人次,近年来她扎根于听障青少年残障康复领域,帮助重庆市聋哑学校学生融入社会,走出无声世界。无论是链接专业摄影师的教学资源,帮助听障学生“小宇”增加社会体验,圆了摄影梦,还是策划“吾声学堂”,让听障学生作为手语志愿者走入各行各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无障碍交流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她始终是那个有着“魔法宝盒”的社工姐姐,残障儿童离不开的“家人”。

      3.尹顺意,男,31岁,土家族,重庆市青年委员,现任重庆市黔江区顺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他说:社会工作既要帮助困难群众实现经济上的脱贫,还需要帮助困难群众走出思想观念上的贫困。从事社会工作7年来,深入深度贫困乡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线,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2000余人次,整合爱心帮扶资源120余万元,资助困境儿童120余人。在面对搬迁群众不理解指着鼻子“骂”时,他始终坚守接纳、不批判、同理心专业伦理价值,耐心倾听搬迁群众心声,做群众与基层政府的“连心桥”,赢得了搬迁群众的认可支持。他先后探索“帮扶干部+社工”、“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模式,经验介绍先后在民政部官网、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等媒体发表,获得民政部主题征文优秀奖。易地扶贫搬迁社会工作服务在《中国共青团》头版头条报道,“3+5+5”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治理模式获得团中央认可,即将推广。

      4. 刘锟,女,汉族,34岁,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社工部副主任。作为一名医务社工,她扎根一线“守初心”,一心一意“做服务”,精准开展个案服务20余例;先后开展“住院患儿独立生活计划”、“迪士尼欢乐屋”等专业服务项目,累计举办活动30余次,直接服务近400人次,增加了医学人文关怀,提升了患者就医获得感。作为重庆地区三甲医院的“首家”社工部管理者,她守正创新“上正轨”,全心全意“谋发展”,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基金会儿童医疗救助项目,链接慈善资金400余万元,救助患儿达300人次;联合高校共建专业实践基地;落地院内公益空间建设;引入多元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志愿服务,累计出动志愿者2200人次,服务时长达14000余小时,完善了医疗“全人服务”体系,成为医疗服务更有温度的践行者。她忠于事业,奋进有为,为重庆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探索与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5.成诚,女,汉族,31岁,中共党员,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她服务矫正对象48名,服务安置帮教对象72名,她坚持“知情同意、隐私保密、平等尊重、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开展个别化矫正帮教工作,无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无一名安置帮教人员脱管漏管。她分析数据创新犯罪预防方式,结合“智慧礼嘉”建设投身“微”普法,微视频《民法典与人生》获市级二等奖,她梳理编纂案例进行“以案释法”,服务并撰写的矫正案例,被司法部12348中国法网采用,辖区犯罪人数持续下降。她助矫正对象接受矫正身份,洞察性情孤僻背后的真相,以德法引正道,以帮扶解困难,寄真情于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她体悟“用心灵感动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真谛,至真至诚,温情相伴,让每一条矫正道路不再孤单。

      6.宋瑶平,女,39岁,中共党员,社会工作师,南岸区南坪镇绿荫社工服务中心主任,南岸区第三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南坪镇第十九届人大代表,从事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15年,始终坚持以“爱自绿荫助力居民”为使命,以居民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为基础,运用“三事分流”工作法,融入南坪镇“1+2+N”特色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通过培养本土社工带动居民骨干、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动广大群众投身到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中。通过“绿荫课堂”培养本土社工119名、志愿者1000余人,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220支,累计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1万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南岸区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7.周灿,女,汉族,29岁,中共党员,社会工作师,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科项目社工、初级督导,从事老年社会工作5年。她是社会工作在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领域实践探索的先行者,牵头整合跨专业学科团队,用社工的方法,为上百位重症、垂危的老人及家庭提供“身体照料”“心灵呵护”“社会支持”“灵性关怀”“能力提升”全人照顾服务。她是老年人临终关怀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推动者,牵头编写《临终关怀服务手册》,参与《临终关怀服务规程》企业标准、《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相关研究、起草工作。她是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倡导者,多次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宣传媒体等渠道等分享实务经验,促进社会对“社工”更了解,对“老人”更包容,对“死亡”更加接纳。在她的坚持下,临终关怀服务在养老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并探索走向社区、居家。2019年“院舍老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获得“重庆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8.周伟鹏,男,31岁,汉族,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民村社区副主任、渝中区华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秘书长,社会工作师,从事社会工作服务7年。他协助100多名老人和60多名流动儿童恢复社会功能,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他和团队一起探索出了适合解决社区老龄化问题的个案管理服务模式与城市流动儿童生命教育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模式。2020年人民村社区出现渝中区第一个确诊病例,大家对于疫情认知还不明确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不仅做好了小区人员流动的监控,入户配送物资等,更重要的是他还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小区的居民开展危机介入、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等服务,得到了小区居民的好评,其抗疫事迹被《中国社会工作》报道。

      9.贺添,女,32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中心社工。她始终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恪守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认真当好文明婚俗“引路人”,家庭幸福“守护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孺子牛精神,用爱与温暖照亮家庭幸福之路。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坚持每天学习,学习强国积分名列单位第一。她注重服务,为民解忧,坚持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尊重案主自觉,强调此时此刻、自我察觉与个人成长。她勤学善思,担当作为,牵头实施家庭和谐计划以来,以慧民生、强服务、建品牌的思路,将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科学与婚姻家庭服务结合,构建“4+5+5”服务体系,搭建一区一室一站服务平台,打造一区一特色服务,建设三级绩效评估体系,参与制定7项企业标准,注册“家和计划”商标,并以优带新项目建设模式实现全市39个区县覆盖。她多年来带领团队开展小组1136节,社区活动253次,个案服务7059例,离婚劝和3249对,探索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家庭和谐计划”荣获第二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她获得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她说:我们要一直在幸福婚姻建设路上奔跑,用真心找到最大幸福公约数,用爱心画出最大灿烂同心圆。

      10.韩永泉,男,36岁,汉族,民盟盟员,重庆市江北区爱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重庆市江北区禁毒协会会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禁毒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民盟重庆市委志愿者总队副队长。一直坚持“别人有需求,就顺手一帮”,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参与公益,从事社会工作6年,专注禁毒领域,他提出并多年来坚持“月月进社区、时时进家庭、年年进学校”的禁毒宣传工作模式,创新了“专人监管,小组实施,社工服务”的日常工作模式,心系解决吸毒人员困境,推动成立专属禁毒服务热线、禁毒协会等。几年来带领团队累计与社区戒毒人员访谈6315余人次,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家访查找近万余人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走访、生活帮扶、家庭关系调适、鼓励就业等,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戒毒人员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救助,帮助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在禁毒工作中深入研究,文章被《人民法治》等刊载,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荣获市级“最美禁毒志愿者”“最美志愿者”、“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获“江北区长安杯——群防群治表彰”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