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就业岗位10179个、实施便民项目113个、建设小微停车场17处、新增停车位1548个、老旧小区安装电梯63部……这是前不久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公布的2023年“民生账单”。
石马河街道面积不到14平方公里,却有20个社区、实有人口30多万,仅近二十年来从江北城、溉澜溪和十八梯等老城区拆迁安置到石马河的居民就有8.3万余人。作为江北区常住人口、特色群体、拆迁安置、高档小区、贫富悬殊最多最大的地区,在推进民生实事的过程中找准群众关心的“最大公约数”并非易事。
如何把民生实事做到更多群众的心坎上?如何把基层治理的痛点变为发展的亮点?石马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白伟正的回答是:将民生“微实事”与城市“微更新”、基层“微协商”结合,积极探索社区微治、巧治、智治、共治的新方式,不断扩大社区治理的“朋友圈”,凝聚基层共治的“同心圆”。困扰社区治理的不少难题,得以巧妙解决。
社区搭起沟通桥梁,揪心阳台变放心“小窝”
文聚苑社区石油怡秀小区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因为年久失修,许多阳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个别阳台甚至出现垮塌差点伤人的情况。社区不放心,居民很揪心。可是,当小区打算实施改造“手术”时,在阳台修不修的问题上,居民们却吵翻了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
原来,该小区不少房屋被租了出去,致使街道在摸底调查时,70%的居民(主要是产权业主)不大愿意维修,有人甚至将安全隐患作为借口希望争取拆迁。
针对该情况,石马河街道开展了一场社区“微治理”行动。
“去年5月,社区党委将阳台隐患问题上报后,我们会同西南油气、宝石花物业、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组织协商讨论30余次,确定了由社区指导居民代表收集意见、西南油气田公司出资,街道协调联动多方力量,群众打分评议的改造方案。”文聚苑社区书记钟丹娅回忆。
随后,社区党委联合物业公司、施工单位等召开院坝会,收集意见32条,解决居民矛盾8次。针对抵触情绪较大的6户业主,社区分管领导带领科室工作人员分为6个工作小组上门,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年12月,石油怡秀小区阳台改造全部完成,揪心阳台变身放心“小窝”,居民满意度超过98%。▲1月11日,“发言人来了”——江北区石马河街道“谋民生之利 解群众之忧”发布活动在江北区石马河街道举行,石马河街道5位“发言人”从城市管理、营商环境、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和现场居民面对面交流。受访者供图
“石油怡秀小区的成功,在于以党建为引领,找准精准治理的发力点,下足‘绣花功夫’解决群众的烦心事。”钟丹娅称,这种细“治”入微的工作方式,帮助片区解决了不少居民生活中的“疑难杂症”。
共建共管共议,神奇方案巧解停车难题
石马河地区拆迁安置小区多,由于历史原因和设计缺陷,地下停车位资源很少。随着片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机动车辆增多,停车供需矛盾越发突出。
位于南桥寺茶叶批发市场旁的明瑜恒康佳苑小区,就因为车位不足,小区业主和商户之间频频爆发“战争”。停车难,成为片区管理最棘手的顽疾之一。
去年,街道和社区通过实地走访,引导居民自荐或推荐临时业主代表,并通过社区干部、网格员、居民代表包幢楼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多方听取意见建议,确定了共管、共有、共建的治理方案。
▲2月22日,江北区盘溪三支路,整改后的道路路面整洁,停车有序。受访者供图
一方面,社区在龙凤茶城外坝坝、上明瑜和中明瑜背街、盘溪三支路人行道、通用医院背街公共路面,增加地面停车位329个;另一方面,将地下停车场车位的85%用于业主车辆办理月票停放,15%用于临时车辆停放。全体住宅业主享受停车相关优惠,并按每月地面停车场收益的50%提取公共维修费用。此外,有车的业主、商户通过现场抓阄决定月票车位或临停位置,没有摇车位的车主协调到永辉超市地下车库停车。随着这套治理“奇招”实施,困扰片区十余年的停车乱象得到遏制,茶叶市场每天还新增客流量2000多人。
对此,白伟正认为,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在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时,“一根针’常因权限不足、资源不够难以打通困境。通过无中生有、多方联动、资源整合,就能变“好事多磨”为“好事巧磨”,达到快捷高效办事的目的。
养老有“智慧医生”,社区食堂可刷脸点餐
除了改善小区硬件设施外,社区服务也是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的的重要内容。石马河街道针对辖区内老人较多的情况,以智能养老试点为突破口,推动社区服务升级。
走进通用社区南桥晓月小区居民徐英家里,可以看见床边的SOS一键呼叫器。这个报警器和社区联网,如果老人有突发身体不适或其他紧急情况,只需按一下马上就有人上门服务。在石马河街道,已有200多户家庭用上这种新型设备。▲石马河街道遵循“配套建设为主、改造完善为辅、存量厕所为补充”的原则,启动“共享公厕”专项工作,鼓励社会公厕加入“共享公厕”,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受访者供图
石马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盛俊杰介绍,该街道在全市率先把社会养老资源接入″141″智治平台实景图场景运用,实现了指挥系中心与社会养老机构“信息、报警、处置"三同步。为打通服务老年人的“最后一百米”,街道对辖区内居家养老不便的家庭进行评估,根据每位老人身体状况、行为习惯及个人需求,量身打造智慧居家助老系统,为他们配备“智慧医生”。截至目前,石马河养老中心的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已录入老年人数据4.2万余个,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6000余份。
此外,街道还为行动不便、独居或空巢老人配备一键呼叫智能腕表,提供定位、查血压、体温及紧急呼叫等服务。
让互联网技术走进社区食堂,也是石马河街道智慧养老的尝试。
最近,景园社区李奶奶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刷脸”用餐。她每天中午11:30从家里出发,步行几分钟来到社区食堂。只要往食堂助餐一体机前一站,几秒钟就能完成选定菜品—刷脸—扣费打卡。
景园社区从去年9月开展助餐一体机试点以来,已有近百位老人从刷脸点餐中受益。特困老人和经济困难的高龄老人就餐,刷脸后系统还能自动抵扣10元助餐补贴。
在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院长丁松看来,石马河街道构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帮助老年人与数字化生活接轨,实现了基层治理与养老服务的双向赋能。
开展“五单”问效行动,办结问题超过9000件
在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的同时,石马河街道也在思考将“由我做”变为“共同做”的问题。拓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成为街道提升治理效能的创新实践。
“白书记,我们出门买个菜,想上个厕所找不到地方,饭馆、商店也不好意思进去,啷个办?”去年3月,在街道的一次“书记接待日”上,新城社区居民袁大爷反映。
“‘如厕难’不仅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这也是困扰居民的历史遗留问题。”白伟正介绍。在收到群众诉求后,街道立即召开会议并展开实地勘察,通过与居民、商户多次探讨,决定推行“共享公厕”行动。▲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智慧养老云平台”培训。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石马河街道1020家商铺和企业加入“共享公厕”计划。由街道出面推行共享公厕,在全市还是头一回。
石马河街道除了在全市首创“四级书记接访”制度(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书记、基层党组织书记、驻辖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书记)定期接访群众外,街道办事处和人大工委主任也要每周至少对1—2个小区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收集到的突出问题进行现场办公。在此基础上,街道还邀请江北区人大代表李武经建立“李代表聊天室”,将聊天室延伸到社区、小区聊天亭(长廊),吸引140余位骨干人员参与社区调解。通过构建“书记接待日+主任议事会+代表聊天室”的“石马和谐”议事机制,许多民生“微社情”在社区层面得到及时解决。
不仅如此,自2022年起该街道探索“群众点单、高效办单、全程督单、书记问单、群众评单”的“五单问效”制度,推动前端预防、中端化解、末端追责,群众对办理结果不满意可启动二次问效程序。截至目前,“五单”问效行动已办结问题9080件,群众反映事件办结率99%、满意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