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报深一度 | “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如何“攻”出效果 “盘”出活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 重庆瞭望评论员 王方杰 王祥 程正龙
    时间:2024-02-23 07:02

    ▲鸟瞰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谷。(本报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如何推进“三攻坚一盘活”

    ■要推动国企改革攻坚,就要按照市委提出的“止损、瘦身、提质、增效”八字“施工图”久久为功

    ■园区开发区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战场,要推动园区开发区从“量大”转向“质优”

    ■重庆政企分离改革应精准做好四方面工作——按照行业相近原则分离、无偿划转至国有持股平台、继续开办但由国资委监管、以战略重组实现扭亏为盈

    ■重庆可通过夯实基础、创新方式、健全机制“三招”,把存量国有资产用起来,让沉睡的国有资产动起来

    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有不少“难关”要过,“三攻坚一盘活”就是必须闯过的“难关”,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2月21日下午,市委书记袁家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前往部分市属国有企业,调研“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袁家军强调,“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那么,面对这一“难关”,重庆该如何“攻”出效果、“盘”出活力?

    国企改革

    紧盯“八字”施工图

    毫无疑问,国有企业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力军,过去、现在、将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国有企业还存在“量大体弱”的特点,以及主业不聚焦、市场化水平低、发展质效不高等突出问题。要推动国企改革攻坚,就要按照市委提出的“止损、瘦身、提质、增效”八字“施工图”久久为功。

    “止损”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市市属国企“出血点”多,特别是在化工、贸易、建筑、旅游等领域,由于多重原因,经营能力持续下降,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位运行。对此,要坚持新官理旧账,阻断风险蔓延,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坚决重组、关停或清理退出。这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瘦身”以适应市场。对我市国企来说,瘦身不仅指数量,也指管理层级。因此,既要全覆盖建立“户头”总量管控,严格控制新增法人;也要构建扁平高效管理模式,国企总部要坚决“去行政化”,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以两方面的瘦身,让国企更好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

    “提质”以塑造优势。国企聚焦主业、深耕一域,才能形成拳头产品,塑造竞争优势。因此,要引导支持企业集中优势、心无旁骛做强实业做精专业,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争取更多央企在渝布局区域总部、业务总部、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新国企。

    “增效”以解决顽疾。所谓增效,就是通过构建管班子、管资产、管队伍、管廉政“一盘棋”监管格局,健全干部选任机制,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解决靠企吃企、关联交易、设租寻租、利益输送等顽疾,提升国企监管效能,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园区开发区改革

    要从“量大”到“质优”

    近年来,包括重庆在内,全国各地大量园区、开发区不断涌现。但事实上,许多园区同质化严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小,处于“栽了梧桐树,没有凤凰来”的尴尬境地;更有甚者,一些园区入驻企业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园区开发区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战场,要按照“精简机构、压减平台、优化布局、招大引强”思路,原则上每个区县只保留一家园区开发区,推动园区开发区从“量大”转向“质优”。

    精简机构,完成松绑。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繁多,是制约园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首要一点,便是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一区多园、一套班子”的改革方向,实现“一套班子、合署办公”。改革大幕拉开以来,重庆西永微电园、大渡口建桥工业园等园区开发区,或变更股权、或移交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释放出了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的强烈信号。

    压减平台,控量做优。当前,重庆园区开发区总量大,38个区县设有106个产业类开发区,但量大之余却呈现出“小散弱”特点。因此,压减园区开发区平台,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做优存量,把优势园区开发区的长板做长,实现争先进位;另一方面,也要严控增量,不得擅自新设立园区开发区,实现控量做优的目的。

    优化布局,错位竞争。正所谓过犹则不及,园区开发区布局也应避免扎堆而导致同质化高、亩均效益低。重庆可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出发,空间布局上,科学布局各类要素,做到功能最优、成本最优,更好实现从局部最优到整体最优;产业布局上,按照产业集聚、空间集中、发展集约要求,促进产业专业化、高端化,形成产业集中集约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招大引强,细分赛道。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血拼”式招商、跟风式招商往往是无效动作。此次改革中,要找准细分赛道,招引符合地方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落户,进而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行标准和国际惯例,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政企分离改革

    精准做好四方面工作

    政企分离意味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脱钩”,让服务回归政府、企业回归市场,形成责权利明确的政企关系。结合实际,此次重庆政企分离改革应精准做好四方面工作。

    按照行业相近原则分离。1月3日,重庆市财政局持有的3家文化产业类公司,无偿划入重庆市文资公司。从政府部门持有,到市属重点国企持有,重庆政企分离走出了坚实一步,也释放出了明确信号——此次改革中,经营正常、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许就会按照行业相近、产业相关的原则,被无偿划转利用或市场化整合至市属重点国企。这一点,后续值得继续关注。

    无偿划转至国有持股平台。国有企业承担着许多特殊功能,在重庆,一批国有企业在关系全市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着保障支撑作用。此次改革中,此类与出资单位业务运转高度关联、同时又承担特殊功能的企业,无偿划转至市国资委确定的国有持股平台成为一种可能。并且,划转后有助于高效整合同业或近业国有资产,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继续开办但由国资委监管。分离并不意味着要全部“一刀切”,结合全国各地国企改革经验来看,一些非营利性质,且发挥着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作用的国企,往往会被允许继续开办,且在保持原出资人不变的前提下,由国资委加强集中统一监管。

    以战略重组实现扭亏为盈。国企改革是为了“治病”而非“要命”,对此,市国资委负责人在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已有明确表态。综合来看,对已停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国企,通过设立扭亏时限,在时限内战略重组、人员划转、聚焦主业,进而实现资产盘活、扭亏为盈,或许将成为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路径选择。

    盘活国有资产

    “三招”让沉睡资产动起来

    重庆国有资产总额大,截至2022年末已超6.6万亿元;但总额大的同时,也存在管理不规范、闲置浪费问题突出等情况。就现实来看,重庆可通过夯实基础、创新方式、健全机制“三招”,把存量的国有资产用起来,让沉睡的国有资产动起来。

    夯实基础方面,要把全面摸清底数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好权属登记、理顺产权关系。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正就此推进相关工作,当地还明确,在摸清底数后会依法依规开展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确权登记、特许经营权清查等工作,为资产盘活奠定基础。

    创新方式方面,要按照调剂使用盘活一批、完善经营盘活一批、转让变现盘活一批的方式,为盘活资产注入创新力量。前不久,重庆就在国有资产盘活上走出了具有创新性意义的一步——重庆发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3家央企签订协议,双方组建资产盘活母基金或项目公司,投资收购国有存量资产,再通过专业化管理运作,盘活低效无效资产。

    国有资产盘活牵涉面广,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单兵作战”能完成。因此,要健全相应机制,由财政、国资、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牵头,分类制定市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市级国有企业资产、市级储备土地的盘活方案,并指导区县做好相关工作。同时,也要统筹做好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决策审批等工作,以机制的力量护航资产盘活。

    今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也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三攻坚一盘活”已成为全市各级干部的一场大考,相信这场大考既能磨炼队伍,也能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编辑:代修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