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2023年,重庆加快实施《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十项行动方案》),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数据显示,2023年,双城经济圈GDP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达到81986.67亿元;川渝两省市GDP迈上9万亿元新台阶、达到90278.67亿元。
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成势见效
2023年,重庆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2023年主城都市区GDP达到23120.05亿元、增长6.0%。
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能力加速提升。两江新区全年新能源整车达36.2万辆、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重庆高新区加速打造“3个千亿级、5大百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年GDP增长8.3%。
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编制形成《渝西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新枢纽港产业园、中新生命科技城两个实体化项目稳步推进;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26.5%。
辐射力带动力强劲的动力源持续增强,中心城区穿两江两山累计建成“37桥22隧”“5横6纵1环3联络”约580公里快速路基本建成,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约6550公里。
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织密建强
2023年,重庆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快建设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钢结构工程完成,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在建铁路规模居全国前列,重庆东站加快建设站城一体化高铁新城成为全国示范样板;全市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突破4000公里、达到4142公里,路网密度达5.0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长江九朝段航道整治等项目建成投用,港口年货运吞吐能力达到2.1亿吨。
多元现代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开工建设疆电入渝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项目,电力顶峰能力较2022年迎峰度夏增加约270万千瓦;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加快建设,全年天然气产量168亿立方米、增长12.9%;持续提升煤炭、成品油供应能力,“北煤入渝”运输通道建设有序推进,涪陵、奉节2个中央政府储煤基地获批,实现“零突破”。
高效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福林水库等20个重点水源工程加快建设,藻渡水库全面开工,持续治理涪江、綦江等11条主要支流,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2023年,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积极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化产业体系。
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接续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庆铃博世氢动力系统、海辰储能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制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增长15%、11.2%。
数字经济快速成长。成功举办2023智博会,集中签约重点项目84个、合同投资金额2138.6亿元;建成投用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全市算力规模超过1000P;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累计标识注册量超287亿,接入企业超过2万家;新建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224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34万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近20%。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任务实施率达95.3%;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9.8%,新增A股上市公司10家;全市网络零售额超过1500亿元,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10.6%。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加快打造火锅食材、生态畜牧、粮油等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3+6+X”农业产业集群,综合产值增长5.2%;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4万个、农民合作社3.7万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2%、11.8%。
科技创新中心提速打造
2023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提升至2.4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5件。
战略科技平台提速建设。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完成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增1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金凤实验室一期建成投用,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二期投用,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组建,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36.1%、19.2%,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累计8个,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累计29家,超级智能汽车平台、18兆瓦集成海上风电机组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重庆造“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在轨组网运行。
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汇聚。启动“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增长19.4%,新招收博士后1290人、增长21%,新认定高层次人才895人,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24万人,人才总量达到634.7万人。
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快建设
2023年,重庆抢抓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机遇,统筹实施“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聚力打造国际消费巴渝新地标、新品牌、新场景。
高品质国际消费空间提速建设。持续推进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世界知名商圈建设,加快建设寸滩国际新城邮轮母港、陆海国际中心等重点项目,提质打造长嘉汇购物公园、重庆万象城等城市消费新地标,陆续推出三洞桥美食风情街、龙门浩老街等融合消费场所。
消费品牌提质拓展。加快集聚“世界名品”,累计集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超1800个、引进品牌首店469个;加快培育“渝货精品”,培育中华老字号13个;全市接待过夜游客突破1亿人次、增长88.1%;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累计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1家。
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有序塑造。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18条”政策措施,开展“爱尚重庆·渝悦消费”消费促进活动1000余场次,中心城区二手房交易量增长42.7%。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巩固提升
2023年,重庆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力争“上游”水平,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高质效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生态修复力度加大。缙云山生态环境整治、秀山锰渣场整治成效明显,渝北铜锣山矿区和广阳岛生态修复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典型案例,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等6个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获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新建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503万亩。
污染治理有力有效。启动50个美丽幸福河湖建设,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淘汰治理老旧车辆11.2万余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增加至59种。
绿色低碳转型提速。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绿色工厂133家,全年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左右;碳市场累计交易碳配额4753万吨、10.6亿元,两江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入库497个、意向融资超过4500亿元;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绿色贷款余额超过6800亿元。
内陆省份改革探路先锋蓄势聚能
2023年,重庆把建设数字重庆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梯次推进“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数字重庆加快建设。“渝快办”全面重构,“渝快政”日活跃用户达到43万,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上线运行“突发事件直报快响”“危岩地灾风险管控”“民呼我为”等10个典型应用,34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免证办”。
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多点突破。深化渝富控股集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完成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组建、三峡银行股权重组、三峡人寿增资重组签约,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7.1%;园区开发区改革全面推开,工业用地亩均产出增长5.6%;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支持市场主体发展36条”“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15条”等政策措施,动态更新发布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6%左右。
一流营商环境持续营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369.4万户、增长8.2%;上线运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75项,累计办件量70万件;优化降低用能、用工、物流、融资成本政策措施,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全面清偿,为企业减负超750亿元;“信易贷”平台融资累计超30亿元,6个区县入选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数量居西部第1、全国第3。
内陆开放高地能级持续提升
2023年,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
通道枢纽功能持续完善。重庆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全年运输箱量增长21%;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欧亚110个城市,累计开行1.5万列、年开行量居全国第1位;江北机场国际航线恢复至33条,旅客吞吐量增长106%;长江黄金水道过闸货运量净增1300万吨、港口吞吐货物量净增1570万吨。
平台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自贸试验区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48项,在全国率先实施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新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61个、金融服务项目29个;永川综保区、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封关运行。
外贸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成渝RCEP跨境贸易中心正式成立;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新三样”出口增长1倍,汽车出口额增长51.9%,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实现“破冰”,实现外贸进出口7137.4亿元。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
2023年,重庆制定“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67%,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新培育“强村公司”近500家,累计创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启动“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
乡村振兴“四千行动”启动实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1%,14个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050万吨以上;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360公里;创新推出“富民贷”“渝快助农贷”等信贷产品,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累计达8500亿元。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持续完善。深化区县对口协同发展,主城协同区上解帮扶资金4.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48个;推进中央单位定点帮扶,9家单位直接投入和协调引进帮扶资金37.6亿元;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8918家企业对接5351个村实施10430个兴村项目。
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成果不断夯实
2023年,重庆15件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稳就业促增收持续巩固。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4.9万人,793.7万农民工实现应出尽出,促进务工群众人均增收1.6万余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参保人数达2650万人,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总量达58.3万套。
“一老一幼”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市老年食堂等助餐服务设施达到1255个、惠及老年人150余万人次,新增养老床位4080张。制定实施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万个、托位4万个。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3万个,获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城市,重庆中医药学院正式招生,新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高。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开工,新增三级医院23家、三甲医院8家,免费为符合条件的19.3万名女学生接种HPV疫苗,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为群众减负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