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之耻》发表于《北京文学》2023.3期
病耻感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烙印”,后被医学领域用来指代为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耻辱体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正视、讨论病耻感。重庆作家李燕燕就是其中之一,她通过调研、思考完成了报告文学作品《疾病之耻》,以温情的文字揭橥疾病之耻,为有疾难言的患者鼓与呼,解蔽误解和偏见。
2月6日,在《北京文学》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上,《疾病之耻》在列。这也是继2020年《无声之辩》后,李燕燕作品再次入选这项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排行榜。
“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由《北京文学》主办,作为国内最早、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文学作品排行榜,多年来该榜单以注重文学性、时代性与思想性著称。本届评选提名评委由22位评论家和文学刊物主编组成,经过严格的审读与遴选,迟子建《碾压甲骨的车轮》等五部中篇小说,乔叶《明月梅花》等五部短篇小说,李敬泽《北京雨燕以及行者》等五篇散文,李燕燕《疾病之耻》等五部报告文学进入榜单。运用天津方言讲述传奇故事,以炉火纯青的手法展现传统文化的冯骥才短篇小说系列《俗世奇人新篇》荣获年度致敬作品。
“本次上榜的报告文学将眼光投向时代的各个领域,从科技到教育,从国之大者到家庭小我,多侧面讲述中国经验。”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题材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重大课题特别值得书写,尤其是最近几年,人们愈发关注健康领域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事件关乎每一个人,关乎全人类,李燕燕的报告文学《疾病之耻》,正是聚焦令人讳莫如深的疾病以及疾病对于人精神和心理的矮化耻化,令人深思和警醒。
就健康领域的写作来说,李燕燕曾在《穿越焦虑》中讨论过精神病患社会问题。谈及此次写作《疾病之耻》的初衷,李燕燕说:“患病本身就是一件非主观意愿且足够令人痛苦的事情,可悲的是,一个人一旦患了某种疾病,比如传染病、精神心理疾病、妇科病、癌症等等,还要被疾病带来的耻辱感紧紧裹挟。我注意到,今天许多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们开始关注起疾病以外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病人的心理和情绪。很大程度上,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正如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写到的:在社会成见中……患者常常被视为生活中的失败者,当人们面对或背对患者窃窃私语时,患者会反复问‘为什么是我?’”李燕燕认为,“贴标签”“污名化”“因病而耻”,已经让疾病不仅仅是疾病,更具有了社会内涵和道德批判意味,积弊甚深的疾病隐喻不得不被正视。
“因此,消除病耻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加强对疾病的科普,让公众充分认识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更要全方位消除疾病‘污名化’,并在法律和政策上支持鼓励病人战胜疾病、回归正常。这也是《疾病之耻》希望传递的正能量。”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