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矿石与烈火之歌——重庆古代炼锌漫谈》发布 揭开重庆闻名全国的冶锌历史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时间:2024-02-04 22:31

    忠县洋渡镇,一个许多重庆人听起来都陌生的地方。可在这里,重庆的考古专家们,却发现了一处明代中期的重庆人冶锌遗址。

    ▲忠县临江二队遗址航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个遗址的出土成为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它将我国的冶锌技术提前到了明代中期,早于欧洲约4个世纪。

    而这仅仅是在丰都县镇江镇至忠县洋渡镇约30公里区域内,相继出土的十余处冶锌遗址中的典型代表。

    为何重庆冶锌遗址如此之多?明代重庆工匠的冶锌技术究竟有多牛?

    2月4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矿石与烈火之歌 ——重庆古代炼锌漫谈》,揭开重庆闻名全国的冶锌历史。

    在文章撰写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肖碧瑞的娓娓讲述中,这曲在重庆山水之间回荡数百年的“矿石与烈火之歌”首次完整地颂唱而出:

    重庆三峡冶锌遗址群的相继出土,提供了比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用泥罐“开炼倭铅”还要早一百多年的中国最早单质锌冶炼实物证据。

    冶锌工艺的难点——气态锌的捕捉,是由明代重庆城的工匠攻克的。

    而到了清代前期,全国锌年产量可达839万斤,重庆最高峰曾达150万斤。

    三峡冶锌遗址群:

    将我国冶锌技术提前至明代中期

    重庆地区古代炼锌的发现并非偶然。

    早在1958年,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库建设工程,由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组成了一支62人的文物调查队,在丰都县兴义镇张家坪村(今杨柳寺村)的长江边上发现了大量内壁附着有矿渣的陶罐以及燃烧过的煤炭、土块等遗物。

    ▲忠县临江二队遗址出土的冶炼罐。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些陶罐曾被当地百姓误认为是中医煎药的陶罐,直到1984年冬季的一天,当地村民张学民在建房开挖房基时,在泥土中的一块石板上发现了十余块金属块,后来经过专家分析检测,这些金属块是含锌量高达99%的锌锭。

    此后,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炼锌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掘,最终确认在丰都县镇江镇至忠县洋渡镇约30公里区域内,长江两岸海拔在155~170米之间的台地上,分布有20余处炼锌遗址,其面积由于江水的反复消长侵蚀,在1000~15000平方米不等。

    此外,在长江支流的乌江两岸和丰都与石柱交界的七曜山山区,也发现有10余处炼锌遗址。

    ▲丰都庙背后遗址出土明代锌锭。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考证,确认这些遗址时代在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早中期之间,不但构成了中国最大规模的炼锌遗址群,更是提供了比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用泥罐“开炼倭铅”还要早100多年的中国最早单质锌冶炼实物证据。

    ▲《天工开物•五金》中“升炼倭铅“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些冶锌遗址相继发掘出土,进一步表明中国冶锌技术并非从国外传播进来,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轨迹。

    而中国古人冶炼出的锌,不仅仅被用在了国内,还曾经远销欧洲。

    史料记载,1745年,一艘东印度公司的船在瑞典海岸沉没,船上运载的货物就是中国的锌,其纯度达到了98.99%。

    完整生产流程:

    明代重庆工匠攻克气态锌捕捉难点

    锌作为常见有色金属之一,是古代铜、锡、铅、金、银、汞、锌等7种有色金属中被人工提炼最晚的一种,在中国,直到明代才被古人成功驯服。

    为何?

    这是由于氧化锌的还原温度(904℃)与其沸点(906℃)十分接近,当煤炭和锌矿一起加热时,温度很快高达1000℃以上,这时锌很快成为蒸气状态,随烟散失。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冷凝气体的方法后,锌锭才有可能被获得,所以气态锌的捕获是炼锌工艺的难点。

    然而,上述难题被重庆古代工匠创造性地解决了。他们首先将氧化锌矿料、煤炭按一定比例盛入陶质冶炼罐内,罐口放置陶质冷凝窝,从罐肩部上接冷凝室,再加盖密封。之后,冶炼罐外侧用泥加固,再将罐子放于冶炼炉中,在四周放置煤饼,最后在炉内放入柴火、煤炭进行烧炼。

    ▲冶炼罐炼锌工艺复原示意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当炉内温度到达的时候,罐内的锌矿与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出气态锌,锌蒸气通过冷凝窝的小孔上升至冷凝区冷却,形成液态锌再滴入冷凝窝中,最终得到了冶炼好的锌。

    工艺的不断改进,其后的助推剂,必然是大量的需求。

    为何明清时期要大量生产锌呢?

    答案是,锌是当时铸造货币的重要原料之一。

    随着明清经济的发展和货币需求的不断增大,锌产量也在逐步增加。

    据文献记载,清代前期,全国锌年产量可达839万斤,重庆最高峰曾达150万斤。

    一系列的文献和出土遗存,从不同方面实证,重庆在明清时期的冶锌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编辑:袁文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