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工回来,我银行卡上少了9000多元,孩子胆子太大了!”近日,广西人潘先生给重庆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打来电话,称家中11岁儿子悄悄“氪金”玩游戏,他向游戏平台申请退款,却遇到难题。
11岁儿子游戏充值28笔费用
潘先生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为方便与家中父母和孩子联系,他用自己的身份证号注册了微信号,并绑定了自己的一张银行卡,交由父母使用。
2023年12月,潘先生和妻子回家后查看这张银行卡的余额,不由得心头一惊,银行卡少了9000多元。
“父母告诉我他们基本上不用微信支付,我们翻查微信支付记录,发现是孩子在一款叫做‘别吃鸡’的微信小程序游戏里充的值。”潘先生说,从2023年4月21日至11月19日,儿子陆续在“别吃鸡”游戏里充值了28笔费用,从几元钱到600多元不等,共计9280元。
儿子只有11岁,是未成年人,发现情况后,潘先生通过游戏界面查到“别吃鸡”账号主体为重庆汇量云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微信界面向游戏申诉退款,被驳回。
游戏平台无法判定是否未成年人操作
记者联系到重庆汇量云科技有限公司客服,对方介绍,接到潘先生投诉后,公司对该用户的游戏数据进行核查,包括登录时间、在线时间、游戏等级、操作行为等。
该公司客服提供的用户在线数据显示,用户在线时间或上学时,或节假日。最终,公司判定该用户的使用者不是未成年人。对此,该用户曾提交申诉,腾讯平台也支持公司判断。
客服回复表示,该用户账号是用成年人的账号,并使用支付密码付费。公司方面认为,这属于“实名认证为成年人”,除非潘先生能提供更多证据证明钱确实是孩子充进去的,否则公司无法办理退款。
该客服介绍,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家长可以在微信上针对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等开启青少年模式,防治未成年人沉迷。
是否退费关键在举证
未成年人充值能不能退款?
重庆日报公益律师、北京市康达(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高金宽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11周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向游戏平台进行大额充值的行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孩子家长可以基于此,向游戏平台公司申请退回充值款项。
“但如果孩子是用家长的游戏账号或银行账号进行游戏充值的,就可能会被推定为,家人对孩子的充值行为是认可的,也就是说孩子的充值行为是有效的,家长就不能要求游戏平台公司退回充值款。”高金宽说,如果孩子家长与游戏平台公司就孩子的充值行为是否有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通过向法院诉讼解决。家长需要举示证据,以证明孩子系自己在玩游戏并进行游戏充值的事实。
高金宽解释说,能证明这一事实的证据比较宽泛,包括物证、书证、电子证据、证人证言等。比如:家里的监控记录、当事人或其他证人的证言、充值的时间点、充值时监护人的不在场证据等。
高金宽建议广大家长,尽可能让孩子远离手机以及带有上网功能的电子产品,如果孩子在学习中需要用到这些电子产品,要第一时间设定好青少年保护模式。同时,家长还应保管好、经常更换手机使用及网上支付密码;一旦发现孩子使用手机进行网上支付的行为,要保存好相关证据材料,金额较大第一时间报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