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宋代武隆县城找到了!距现今武隆城区十余公里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晟 2023-12-20 20:17

蜿蜒的乌江边,秀美的武隆城区沿江而建。据史料记载,拥有着世界自然遗产的这颗乌江明珠,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从唐历宋,至明到清,武隆的城址一直在如今的位置吗?

12月20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武隆菜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孙治刚揭开谜底:

经过数个月的发掘,考古工作者们在距离现今武隆区十余公里的菜坝遗址内,找到了宋代武隆县县址所在地——它位于武隆区羊角街道,地处乌江右岸的台地和坡地上。

孙治刚说,这一发现,对探索宋代武隆县城遗址的空间范围及武隆县城遗址的历史变迁等具有重要价值。

彼时的武隆,名为“武龙”,属涪州。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菜坝遗址进行发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找到宋代武隆县城官署建筑密切相关建筑基址

宋代武隆县址的发现,缘起于菜坝遗址内被发掘出土的一组面积逾1000平方米的宋代建筑基址。

从如今残留的痕迹来看,这座建筑坐西南朝东北,按“中轴对称”原则设计建筑布局。

虽历经千余年时间,考古专家们仍在发掘区内,发现了包括厢房、天井、院落门址、排水沟及围墙等遗存。

这些遗存,让这处大型建筑的面貌得以初窥——它是一座至少两进的院落。

为什么凭借一处建筑遗址的出土,就能推断出宋代武隆县的位置?

孙治刚说,这绝非信马由缰。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因此,不论华夏大地幅员多么辽阔,在皇权至上的中国古代,极少有人敢僭越。

由此,考古工作者们判定,这座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筑,一定与官署建筑密切相关。

有官署相关建筑,那么一定就有管辖范围。这个范围,是不是宋代武隆县呢?

代代相传的史书,为定论提供了权威支持。

孙治刚说,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万历《重庆府志》、(清)《涪州志》等文献记载,唐宋以来武隆县城的历史脉络得以被勾勒而出: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涪陵县分置武龙县。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名枳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明朝,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武龙县并入彭水县。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改“龙”为“隆”,更名武隆县,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涪州。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在此设置武隆巡检司。

根据文献记载,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武隆县城就在今土坎片区小溪河汇入乌江的两岸台地上,主要包括老武隆县城遗址和菜坝遗址。

为何从唐至清的武隆县会设置在此?

孙治刚说,主要还是军事因素,宋代武隆县的位置正好可以扼守盐井峡口,控制乌江

至此,宋代武隆县不再只存在于史书记载之中,而是跳出文字,活生生地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被发掘出土的宋代武隆县建筑基址超过1000平方米。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雕花瓦当畅通排水系统再现建筑精美

与欧洲国家大多以石头作为建筑主材料不同,中国建筑的主材料是各种各样的木头,这也让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极难逃过时光的摧残。

菜坝遗址出土的这座建筑,也不例外。它地面上的木质建筑早已湮没在千年岁月之中,仅留下石质的基址,能让后人一窥它昔日的风貌。

孙治刚说,从目前发掘出土的基址,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从建筑大门进入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处长方形的天井,沿着天井周边的回廊,分布着大小不一,用途各异的厢房。

这些厢房的屋顶之上,铺满了雕刻着各式各样花朵的瓦当。厢房的地下,还专门修建了用于抗涝的排水沟。

经过发掘,这些排水沟的走向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中一条从天井连接而出,主要用于将没有屋檐遮挡的天井中的雨水,排到建筑之外。

另外一条,则是沿着建筑的屋檐而修建,它的存在,让顺着屋檐倾泻而下的雨水,能够尽快地排放到建筑之外,避免水患对建筑带来损害。

孙治刚说,早在46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水域管理系统。到了宋代,建筑乃至城市排水系统已经非常成熟。

因此,这种便捷的排水沟,应该不只存在于这座建筑之内,而是布满了当时的宋代武隆县。

编辑罗建军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