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三年来中央财政安排74亿元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
    农民日报
    时间:2023-12-08 10:06

    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2023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江西丰城召开。记者从会议了解到,三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74.02亿元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涉及全国297个县。各地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在培育服务组织、创建运行机制、集成技术模式、促进提质增产、带动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整县推进粪肥还田,促进有机资源变废为宝。三年来,试点县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4388万吨、液体粪污6216万方。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初步解决了试点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减污增碳效果突显,实现生产生态双赢。

    培育支持服务组织,粪肥还田市场初具规模。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抓手,各地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奖补、宣传引导,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开展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培育了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参与绿色种养循环的服务主体已达2500家,比项目实施前增加近1000家,从事粪肥还田相关人员近3万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拥有粪污运输车1万多辆、堆沤处理设备1.5万台套、施用机械设备1万多台(辆),累计对接养殖场户8.4万家、种植主体80万家,平均服务半径20公里,服务播种面积7800万亩次。

    组装集成技术模式,粪肥施用更加科学高效。各地积极开展田间试验,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优势,集成组装“固体粪肥+N”“液体粪肥+N”等类型多样的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湖北省在高山蔬菜产区因地制宜集成推广“软体储粪(水)袋”,有效解决了山区粪水储存难题。江西省万载县通过“堆沤肥运输车+铲车+堆沤肥施撒车”模式,全县每天可完成堆沤肥施撒1000亩以上。

    探索长效运行机制,为绿色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各地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运行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组织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三方签订合同,落实责任义务,开展长期稳定的种养对接合作,实现需求互补、协同推进和同向发力的种养结合机制;通过项目引导,初步形成“政府补贴一点、养殖企业出一点、种植主体掏一点、服务组织赚一点”的种养循环利益链接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粪污收集运输处理、粪肥还田作业进行全过程监控记录,做到粪肥来源清楚、粪肥去向可查、监管不留死角的全程追溯机制。

    突出增产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和品牌强农。如四川省项目区水稻增产43公斤/亩,精米率平均提高1.3%;安徽省项目区施用粪肥后的苹果维生素C含量提高10%—20%……一项项数据表明,粪肥合理施用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粮食产能,健康的土壤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促进产量品质双提升。

    编辑:邱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