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西南第一高电梯试验塔背后大有文章 看大足施密特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佘振芳 尹诗语
    时间:2023-12-06 21:26

    夜幕下的大足高新区,一座高塔灯火璀璨,前来打卡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2023年12月5日,大足高新区智能电梯产业园,产业园中最显眼的是一栋126米高的单体大楼,这是装有6台高性能智能电梯的试验塔。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这可不单是一个网红打卡点。在西南地区30多座电梯试验塔中,它以126米的高度排名第一。更重要的是,凭借这座塔,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下称“施密特”)研发出了业内顶尖的8米/秒超高速智能电梯,还打造了全国领先的电梯物联网平台,撬动上千亿后服市场。

    从投资落地时的籍籍无名,到如今成为实力不凡的业界翘楚,这家企业高质量发展有何“绝招”?

    科技创新:

    从4米/秒到8米/秒,一举打破外资垄断

    8米/秒的超高速电梯有多快?从1楼直达42楼,只需短短20秒。

    ▲2023年12月5日,大足高新区智能电梯产业园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试验塔中的高速智能电梯运行速度达到8米/秒。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一家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有多快?从买专利到自主研发,只用了1年时间。

    做电梯,先建塔。2016年,产线还未正式投产,试验塔便拔地而起,从此,施密特有了技术攻关的硬件和底气。

    2018年,施密特还是电梯行业的一名“新兵”。当时,4米/秒至6米/秒的电梯几乎被三菱、奥的斯、日立等外资巨头垄断。按照相关规定,每栋建筑里需有一台电梯可在1分钟跑完全程。一栋400多米的超高层建筑,要想1分钟跑完,要达到7米/秒的速度。若没有高速产品,就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高层建筑市场。

    为拓展市场份额,施密特找到某外资企业,购买4米/秒的电梯专利技术。一开始,对方只想卖产品,经过软磨硬泡后达成协议,施密特每年给对方支付60万元的费用。但在使用专利时,一旦遇到难题找对方沟通,总被拒绝。

    “受制于人的滋味,实在太憋屈了。形势逼迫我们必须搞自主研发。”施密特董事长彭晖回忆说。

    2019年,施密特与中国科学院开展联合攻关。30多人的研发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关,不但攻克了4米/秒的技术难关,还成功研发出8米/秒的超高速智能电梯,并于2022年年底完成国家验收,一举打破外资垄断。

    8年来,施密特累计在研发方面投入8000多万元,取得142项专利,研发出语音、手势感应、手机APP、人脸识别等生物技术智能呼叫电梯,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市十佳企业设计中心等。

    市场拓展:

    聚焦细分市场,在城市更新浪潮中斩获订单

    产品竞争力上去了,但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虎口夺食”,却并非易事。

    全国在用电梯约1000万台,其中重庆在用电梯26.5万台。原本市场每年以1-2万台的数量增加,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这一增速正逐渐放缓。

    雪上加霜的是,以前,国产电梯与外资品牌的差价在30%左右,国产品牌还可凭借价格优势抢市场。近年来,外资品牌也放下身段开始降价,差价缩小至10%左右。

    日趋缩水的市场,更加强劲的对手,施密特如何杀出重围?

    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存量市场。为啥?电梯行业有个特点,一台电梯使用年限在15-25年,一般10年就要更新或大修。一台老龄电梯的维保加上零部件更换费用,保守按照1万元计算,整个市场规模达到千亿元级。

    与此同时,按照“十四五”时期相关规划,全国各地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这也带动了一批电梯加装需求。

    老龄电梯的改造和老旧小区电梯的加装,无疑是块大蛋糕,但难度也不小。因为不同年代的小区,对电梯尺寸和功能的需求千差万别,只能进行个性化定制。

    早在成立伊始,施密特便深知自己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外资巨头一般只接大单,那些零散的非标业务,他们不屑一顾。

    瞄准细分市场,施密特组建了一支专门团队,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各种非标产品,从住宅、工厂到别墅均有涉猎。如今,施密特的数字化工厂的6条智能化生产线,可通过柔性化生产出50多个电梯品种,可适配多种应用场景。“比如,四川长虹曾找我们定制5部10吨的载货电梯,团队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实现了顺利交付。”彭晖举例说。

    通过技术攻关、产品集成等,施密特把更新改造一台电梯的成本,做到了市场平均水平的7成。在城市更新浪潮中斩获的这一波订单,让施密特近些年的年收入增幅高达20%。

    寻找新盈利点:

    用智能化开辟“蓝海”,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把稳细分市场,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寻找新的盈利点。

    对电梯行业来说,产品售后服务,可谓是广阔的蓝海市场。此前多年,不少客户反映,很多时候电梯坏了才派人去修,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工厂生产带来损失。能不能实现故障风险预警提前介入?

    由此,施密特萌生了搭建电梯物联网平台的想法,不仅给自家出厂产品配备传感器和连接设备,其接单改造、维保的其他品牌电梯,也可接入物联网平台。

    在施密特智能制造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一台电梯从销售、设计出图、采购、供应链物流,到生产交付、安装维保等全生命周期流程,都实现了在线监控。

    这一物联网平台,可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故障,可收集数据深度分析和统计,未来还可向政府监管部门开放接口,实现智慧监管。

    外资电梯企业维保服务多为外包,极少搭建自己的平台。自主研发物联网平台,这次,施密特又走在了行业前列。

    “之前,包括磨损小毛病在内的电梯故障率在千分之二左右,平台投用后,纳入平台监管的电梯故障发生率降低90%以上,从未发生过关人事件。客户认可度逐渐提升。”彭晖说。

    用智能化手段开辟“后服务”市场,进一步增强了施密特产品竞争力。如今,施密特已成长为“渝派电梯”的中坚力量,如今拥有6条智能化生产线、50多个电梯品种,设计产能10000台套/年。今年上半年,有合作意向的供应商和代理商增加18%左右。

    一家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抓住机遇,大足区成立了电梯链招商专班,进行补链、强链。大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川透露,围绕施密特,如今已有通润驱动、保利导轨、科辉门机等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前来“扎堆”,本地配套率达到40%。按照规划,大足将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整机产量最大、配套能力最强、集聚程度最高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

    编辑:申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