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传来好消息。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近日公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红岩博物馆创新打造的“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被评为示范项目。示范项目全国仅10席。此前,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已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殊荣。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红岩为何这么红?12月4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
红岩“文艺轻骑兵”圈粉600万人次观众
重庆日报: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已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荣誉,如“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等。展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朱军:自2020年9月21日首演至今,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演出了500多场,现场及网络观众超600万人次,获得社会高度评价。我认为,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展演有四大特色。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现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思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思想性是指红岩精神本身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但展演并没有说教,而是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相结合,把革命精神转化成他们能够接受的生动教材。
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展演中演绎的人物、使用的文物、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发生过的。真实的东西能够直击人心,让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
整体性和片段性相结合。整体性是说展演要把红岩精神整体呈现出来。我们知道,红岩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起来的,歌乐山的英烈继承和光大了红岩精神,所以展演两方面都要讲。此外,展演是“菜单式”的,可以根据受众特点,选择展演内容。比如我们到湖北演出,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中,董必武董老就是湖北的,那么我们就把董老的故事演绎出来,激发湖北学生的观看兴趣。
大舞台和小队伍相结合。展演的舞台可以很大,可以在万人广场上,也可以在几千人的大剧场里演出,但我们这支队伍并不大,只有20多人,实际上是一支“文艺轻骑兵”。
重庆日报:你把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团队形容为“文艺轻骑兵”非常贴切。我注意到,虽然已经演出500多场,但展演团队每一场都用心用情,就连在大巴车上也是在对台词、抠细节。
朱军:的确如此。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是红岩博物馆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支“文艺新骑兵”长期扎根红岩,深受熏陶,他们对红岩精神的感悟、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红岩精神已经融入他们血脉当中了,所以他们演出是饱含深情的,因此能够打动观众。
助推思政教学内容多元立体呈现
重庆日报:红岩故事展演走进了许多学校。比如首演在重庆大学,第100场演出在南开中学,第200场演出在四川大学。展演为何注重走进学校?
朱军:展演剧适应的群体很广泛,但我们最初是从学校开始的。博物馆的职能职责当中,社会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红岩博物馆的社会宣传教育,所有游客都是我们的对象,但有两个最重要的重点,一个是青少年学生,一个是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全方位发挥革命文物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对引领好、塑造好、培养好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剧目的艺术形式、内容选择,都要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接受。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现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前几天,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从14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10个示范项目。
为什么能够示范?那就是因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能够走出去,能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进而产生较大影响。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思考,我们做这项工作要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符合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需求,符合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到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队伍中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重庆日报:你提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在这方面,红岩博物馆有着怎样的探索?
朱军:红岩博物馆作为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正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创新开展各类特色品牌活动。例如“让烈士回家”“小萝卜头进校园”“寻找红岩发声人”系列活动走进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重庆一中等100余所学校;“讲革命故事、讲革命精神——两讲”活动在市内外高校开讲150余场;策划制作“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让烈士回家·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展览23个,并走进高校巡展等。
这些馆校合作的具体实践,把革命文化转化为有形产品,助推大中小学校思政教学内容多元化立体化呈现,在各学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建立馆校聚智共研机制、馆校教育基地共建机制、馆校活动联动机制、人才互培互送机制。
让红岩博物馆成为市民精神殿堂
重庆日报:红岩博物馆推出丰富的活动和展演,对红岩旅游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今年红岩旅游情况如何呢?
朱军:截至12月3日,红岩博物馆所辖红色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10711867人次。2019年全年,红岩博物馆接待游客1150万人次,位列中国博物馆观众参观量第二位,仅次于故宫博物院。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是很有可能超过2019年的。
▲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重庆日报:红岩为什么这么“红”?
朱军:红岩为什么这样“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其中,不光有高原,还有高峰,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就曾说,自己最爱唱的是《红梅赞》,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她心中的经典。
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川剧《江姐》、话剧《红岩魂》等经典再造,电影《最后58天》、电视剧《重庆谈判》、舞台剧《重庆·1949》等新作迭出,让感人肺腑的红岩故事绽放在文艺舞台,“红岩”已经红遍全国。
重庆日报:当下一些红岩题材文艺作品可能局限在某几个人,比如说江竹筠、王朴等,是不是还有很多先辈和英烈的事迹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演绎的?
朱军:你说到点子上了。比如“红岩女杰”饶国模的故事就非常值得被演绎。她感受到共产党真正为民族为人民而奋斗、奉献的精神之后,写下了“红岩有幸留英杰,中流砥柱尚有人”的诗句。抗战胜利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们陆续离开红岩。饶国模为他们饯行,并赋诗道“他年凯旋高歌时,红岩即是众人家”。那时,她就坚信共产党拥有光明政治前途。你看,如果在舞台上演绎饶国模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现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重庆日报:今后红岩博物馆在城市发展中,要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
朱军:我认为红岩博物馆应该成为重庆市民的精神殿堂。为此,我们正围绕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紧扣“英雄重庆、壮美红岩”价值定位,加快打造红岩文旅经典景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红色文化地标,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提升红岩文旅品牌影响力和重庆对外美誉度,为提高重庆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注入思想境界崇高、震撼人心的红岩文化精神标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朝气锐气,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