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江姐》将第三次赴蓉演出,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川剧
    重庆日报客户端 刘一叶
    时间:2022-12-15 21:51:07

    12月14日,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正在排练川剧《江姐》的片段《五洲人民齐欢笑》。12月20日,她将带着《江姐》选段亮相四川省戏曲音乐会,展示重庆川剧蓬勃发展的现状。

    ▲川剧《江姐》剧照

    这将是川剧《江姐》面世以来第三次赴蓉演出。届时,成都观众将欣赏到交响乐版的《五洲人民齐欢笑》。

    近年来,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背景下,重庆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佳作频出,川剧艺术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川剧。

    那么,重庆市川剧院为何能屡出佳作?他们又是如何“俘获”年轻观众的心呢?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守住川剧基因,大胆创新

    川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由沈铁梅领衔主演,塑造了江姐等革命者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死的先烈群像。作为近年来重庆文艺舞台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该剧自2018年1月首演以来,已在重庆、四川、北京等地演出100多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川剧《江姐》剧照。

    《江姐》曾于2018年、2021年先后登陆成都。演出现场,当极富感染力的《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响起,许多观众眼含热泪,轻声合唱。在沈铁梅看来,演出受到欢迎,特别是能打动年轻人,正是体现了红色经典的价值所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江姐》坚持守正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在保留川剧独特个性的同时,在唱段上巧妙融入川江号子、四川清音等艺术种类。

    主创团队还在守住川剧基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在以往版本的《江姐》中,江姐受刑为暗场处理,而川剧《江姐》则发挥戏曲程式化、假定性的特长,冲上十名看守张开铁链,将江姐纵横交错围在中间,对江姐受刑进行明场处理,突出她巍然挺立的形象。铁链交错,让画面更饱满,变化更丰富,震撼力也更加强烈。

    在音乐设计中,《江姐》采用了最具川剧特色的高腔作为全剧音乐的主体,又配以小型民族管弦乐为伴奏,保留了川剧高腔“帮、打、唱”的特点;在人物设计上,他们虚实结合,意象化地呈现江姐见伞如见彭松涛的场景;在舞台设计上,“绣红旗”一幕中,他们又将整个舞台视为一面巨大的红旗,通过演员舞动黄绸带来回穿插,最终形成一个五角星,写意又大气。

    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与创新,让《江姐》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更赢得了观众认可。

    ▲川剧《江姐》获文华大奖。记者 韩毅 摄

    “没想到传统戏曲还可以这么好看!”不少年轻观众在剧场看完《江姐》后感叹,看川剧竟然看出了电影大片的感觉。

    全力推广,了解川剧就会爱上川剧

    除了在创作上守正创新外,要让年轻观众爱上川剧,还得在推广上下功夫。

    今年6月,重庆市川剧院推出经典剧目《白蛇传》,在端午节当日为市民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除了剧场演出,这场大戏还通过“脸谱中国·戏传万里”重庆-东盟青少年戏剧交流行动官方账号,在海外平台上进行了视频直播,让来自东盟50所高校的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脸谱中国·戏传万里”重庆-东盟青少年戏剧交流行动只是重庆市川剧院向年轻人推广川剧、加强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扎根,重庆市川剧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举办川剧游园会、城市戏曲巡游,教授川剧广场舞,制作手机壳、帆布包等既传统又时尚的川剧衍生品等。

    今年6月至7月,第五届川剧节在重庆举办。这是该活动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次走出四川,落地重庆。川剧节期间,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7月13日,第五届川剧节交旗仪式暨闭幕演出在重庆大剧院举行。图为交旗仪式。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欣赏川剧,川剧节期间推出了川剧广场舞《弄丑弄弄壮共壮》,并在抖音平台设置了话题,全国各地网友热情参与,仅仅上线4天,点击量就突破1亿人次;制作了21集短视频,用趣味方式、网络语汇普及川剧知识,让人们在变脸吐火之外感受川剧博大精深的魅力;策划了川剧嘉年华走进景区、走进商圈活动,与市民零距离接触。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年轻观众因为这些推广对川剧产生了兴趣,并走进剧场进一步了解川剧,进而逐步爱上川剧。川剧成为市民生活的新热点,川剧演员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捧的明星。

    对此,沈铁梅称,本届川剧节,让川剧走出戏曲圈,走进了大众圈、文旅圈。入圈是时代的新机遇,出圈是创新的新发展。了解川剧就会爱上川剧,川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重庆市川剧院举行主题游园会。

    有道是,培养川剧观众,得从娃娃抓起。在这方面,重庆市川剧院一直在作为,常态化开展了“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今年9月,位于渝北区的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校还被命名为“川剧艺术培育基地”。

    培养青春力量,讲述重庆精彩故事

    作为在巴山蜀水生长的土著剧种,川剧不仅是重庆闪亮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国极负盛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如何让生长在巴蜀之地的川剧走得更远,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两地本土萌生的戏曲艺术,川剧也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沈铁梅认为,此次,她带着《江姐》亮相四川省戏曲音乐会就是川渝两地川剧院团的一次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我们将紧紧围绕川剧这条纽带,抢抓时代机遇,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不断加强川渝两地川剧人的学习和交流,为川剧‘造血’。”

    据悉,2025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川渝两地举行,川渝艺术创作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考验。

    下一步,重庆川剧人将如何作为?

    沈铁梅告诉记者,接下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川剧院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青春力量,打造“学习型”院团。

    在川剧的推广方面,市川剧院将继续运用网络平台,采取直播等方式,结合线下沙龙,向更多人普及川剧艺术知识,让更多年轻观众爱上川剧,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在作品的打造方面,2023年,市川剧院将重点排演川剧《巴蔓子》,该剧将启用年轻演员挑大梁,目前正在进行剧本打磨。“我们将全力推出更多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用川剧的艺术语言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用更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重庆精彩。”沈铁梅称。

    主编:吴国红 | 编辑:袁文蕙 | 审核: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