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香沁四洲。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圣陆羽在《茶经》开篇中这样写道。“巴山峡川”,指的是以今重庆为主的大巴山和三峡地区。更有研究证明,重庆作为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末周初就已开始种茶。
▲巴南银针生产基地。受访者供图
目前,巴南茶叶制作技艺、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等12种传统制茶技艺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这些制茶技艺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又是如何传承的?12月2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
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
古老石林中生长出的高山红茶
“我是喝着茶汤长大的,身体里流着茶叶的血。”“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森元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2016年,“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市级非遗。利用该技艺制作的高山红茶“黑山红”具有特殊的花香,而且颜色艳、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
制茶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罗森元正得益于家族传承。他介绍,他的父亲罗应金是一位老茶人,从13岁起,已在万盛黑山谷种茶、制茶50多年。
▲罗应金在制茶。受访者供图
罗应金又是如何习得这门技艺的呢?原来,罗氏家族自明末清初移民到重庆,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罗应金的爷爷罗兴茂在先人传授的技艺基础上,逐渐总结出“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并代代相传。
“黑山谷产茶的环境非常好,核心产区在万盛石林,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罗森元介绍,黑山谷森林覆盖率达97%,素有“西南神农架”之称。近6000亩高山茶园位于海拔800至1200米的向阳坡面,山谷常年升腾的云雾滋养着茶叶的生长。更为特别的是,茶树植根于“龙鳞石海”中,这种岩土土体疏松,通气条件好,茶树根系也就相对发达,茶氨酸向地上部转移也快,茶叶品质自然比较好。
▲罗应金在茶园。受访者供图
在罗森元看来,传承非遗要视野开阔,他致力于推广“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他还会在南川、开州、秀山、酉阳等区县寻找合作机会,并积极拥抱电商、开展研学旅行,让重庆高山红茶香飘四海。
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
五六万片芽叶做一斤干茶
“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于2019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该技艺的传承人鲁礼勋也受益于家族传承。
▲鲁礼勋在教小朋友怎么采摘永川秀芽。受访者供图
鲁礼勋介绍,他的父亲鲁肃昌于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进入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工作。1962年,该研究所从都江堰迁至永川。1990年,鲁礼勋来到该研究所工作。
说到永川秀芽,鲁礼勋很兴奋。他说,云岭永川秀芽是由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始创,后由中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先生命名的针形绿名茶。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与完善,形成了外形紧直、细秀,色泽鲜润翠绿,芽叶披毫露锋,汤色碧绿澄清,香气馥郁高长,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黄明亮的品质风格。
鲁礼勋介绍,清明前采摘的茶鲜叶,芽叶完整、色泽嫩绿、新鲜匀净。鲜叶检验合格后进入摊放、杀青、摊凉、初揉、二青、摊凉、复揉、理条、摊凉、干燥加工的制作流程。经过系列工序,五六万片芽叶才能做一斤干茶。
▲鲁礼勋在感知茶的香气。受访者供图
“高温杀青是关键的工序,可以保证叶绿素的稳定,破坏酶的活性,不让叶子变红、变黄。如果没杀好杀透,牙叶就会变红或发酵,体现不到绿茶的优点。”鲁礼勋说,杀青时,要将鲜叶放在200度高温的铁锅中,用手翻炒,“用手可以更好地感受茶的温度,如果用锅铲就会损伤茶叶,影响茶叶品质。”
“看茶做茶很重要。”鲁礼勋坦言,每天做的茶都不一样,如果一个细节没做好,就会影响茶的整体品质。因此,他常说:“做一行爱一行,细节决定成败。”让他欣慰的是,永川秀芽已成为全国名茶,香溢四海。
巴南茶叶制作技艺:
独特手艺造就“清香中见栗香”
2009年,巴南茶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
何为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呢?据介绍,巴南茶叶制作技艺指的是巴南银针的手工制茶技艺,可追溯到明代巴县贡茶巴条茶,在其制作工艺上经历五代传承和创新,演变为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巴南银针产自巴南白象山的独特小气候环境,身批白毫,形状似针,故名。
现年60岁的刘观禄是巴南茶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父亲是个老茶客,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炒茶。”他回忆,1989年,他来到重庆市二圣茶叶公司,在李栋梁老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制茶。
▲风景优美的定心茶园茶文化体验馆,刘观禄在这里指导游客手工制茶。受访者供图
“对手工制茶来说,炒茶时,用力的轻重、时间的长短、锅的温度都非常讲究,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茶的汤色不好。”刘观禄说,巴南银针最为特别的是清香中见栗香,滋味醇和,回甘明显。这种独特的滋味,得益于当地水土、气候的滋养,以及特殊的制茶手艺。
▲刘观禄“抓茶”示范教学。受访者供图
制茶时,新茶的香气夹杂着板栗的香气扑鼻而来,刘观禄感到非常爽快、愉悦。工作离不开茶,生活更是如此。他说,绿茶有抗氧化、防辐射、提神醒脑的功用,他一个人每年要喝11斤茶叶。
“干了几十年,退休了心里不是滋味。”刘观禄说,今年他退休后仍在茶园忙碌,在茶文化体验馆指导游客手工制茶,分享茶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