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民是从四川走出的一位艺术大家,是推动四川、重庆现代美术以及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功臣和领军人物。”11月24日,由四川美术馆公共教育与事业发展部主办的四川艺术讲坛系列公益讲座线上举行,著名美术史论家、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承纬教授以“信念·情怀·艺术——解读李焕民和他的艺术”为题,以他与李焕民数十年的交往和认知,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层面,追溯了李焕民的艺术人生,解读了李焕民的杰出创造、高尚品格和历史建树。
▲凌承纬视频讲座
在凌承纬看来,堪称大家的艺术家不仅有出类拔萃的创作,还须有磐石般的信念、大海般的情怀和历史意义的建树。这些,李焕民都有!
“李焕民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来到重庆,在这里生活、工作了30多年,直到1985年在四川省文联任职去了成都。在重庆的30多年是他艺术生涯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时期。他艺术创作的起步、成长,以至达到很高水准是在这个时期。他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也是在这个时期。”讲座中,凌承纬用他与李焕民交往的信件、他为李焕民写的文章、李焕民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等,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分享了李焕民杰出的艺术创作和高尚的人格风范。
▲李焕民《初踏黄金路》1963年
凌承纬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去“画家之村”,李焕民的工作室是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地。李焕民年长他十多岁,无论从学识或年纪来说自然是老师辈。但李焕民却多次叮嘱他不要称老师。李焕民说:“在这里(指“画家之村”),只有少言、牛文等前辈才是老师,咱们就是朋友!”之后,他俩关于称呼的争执一直延续到李焕民到成都以后。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凌承纬到李焕民位于成都的家里,再次提出:“不叫您老师也行,那就叫李书记(李焕民时任职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吧!”。
凌承纬记得,彼时,李焕民颇有些无奈地说:“拿你真没办法!不过说清楚,咱们可是亦师亦友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焕民就是这样一位修养很高,作风朴实,毫无架子,平易近人的艺术大家。”讲座中,凌承纬说。
言及李焕民的艺术成就,凌承纬更是感慨:“李焕民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和深沉的人文情怀;他形象思维活跃,理性思维严密,60余年勤耕劳作,创作盛丰。”
凌承纬在讲座中深度解读了李焕民的《织花毯》(1953年)、《高原峡谷》(1956年)、《藏族女孩》(1958年)、《攻读》(1962年)、《初踏黄金路》(1963年)、《驯马手》(1984年)、《守望》(2014年)等经典名作。
▲李焕民《藏族女孩》1958年
“李焕民的艺术人生注定是与雪域高原和高原上的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曾对我说,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除了组织上安排的创作任务以外,自己主动的创作几乎全是描绘西部高原和表现藏族人民的。”凌承纬称。
在他看来,纵观李焕民的创作生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是西部高原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藏族人民劳动、生活中的美。抒情性、咏叹性的诗意美是缘于艺术家对西部高原和藏族人民深沉而执着的爱,以及对藏族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他的画笔和刻刀下,伴随认知与爱的深化,情愫凝聚升华成为力的蕴藉。爱竟然递嬗成为了一种力量!这是历经世事,心境提升的彰显。表现性、象征性和哲理性使得他后期的创作愈显精粹、大气,表现出一种心宇广袤、博大浩然之美。当然,大美的彰显是与艺术家功力的精湛分不开的。
▲李焕民《高原峡谷》1956年
除了艺术成就,凌承纬还直言:“李焕民有坚定的信念,毕生求索锲而不舍;他诚恳做事,低调做人,躬勤事业,从不懈怠;他尊重前辈,提携后进,谦逊待人,严于律己。”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扎根人民的艺术家”守望者——李焕民艺术研究展》正在四川美术馆举行,展出李焕民一生重要作品、手稿、文献350余件。展览梳理了李焕民一生的文艺轨迹、回顾了李焕民一生的奋斗与初心。
▲李焕民《守望》2014年
▲李焕民《换了人间》1978年
▲李焕民《驯马手》1984年
▲李焕民《高原之母》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