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市统计局发布《十八大以来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成就报告》(下称《报告》),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盘点。
《报告》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的总体要求,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效益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从2012-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平均2%,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中上游。
10年来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6%
《报告》显示,2012-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0.7%。
在企业技改投入方面,2012-2021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年均增长14.3%。截至2021年,全市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16.2%提升至34.6%,特别是2018、2019年,这两年作为全市企业技改高峰,技改投资占比一度达到40%。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推动实施407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105座智能工厂、574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5%,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9.5%。
补链强链持续推进,新动能投资持续增强,是这10年来全市工业投资另一亮点。
通过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我市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为重点,加速推进33条重点产业链条补链成群,新动能优势持续扩大。从2012-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2.2%,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9.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26.2%,较2012年提高14.1%。
10年来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6.1%
《报告》显示,随着全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不仅推动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布局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2012-202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6.1%,高于全市投资增速4.2%。
在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是最大亮点——截至2021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841公里,较2012年增加1932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较2012年增加942公里;开通9条轨道线,运营里程达到370公里,较2012年增加239公里。
交通建设提速,带动了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亦加快启动。截至202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3%,为西部第一位,较2012年提高13.7%。在此带动下,“两江四岸”城市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投资大幅增长,10年来全市城市公用设施和市政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600亿元,供水、绿化等设施提升明显。
从无到有、加速布局的新基建,是近年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特色。自中央在2018年提出“新基建”概念以来,我市持续加快布局建设新基建,包括5G网络、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投资持续加大,截至2021年,全市5G基站数保有量达到15.2个/万人,为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同时全市数据中心集群具备9万个机架、45万台服务器支撑能力,当年全市新基建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到5%,完成投资额近200亿元。
10年来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6%
按照《报告》,近年全市加快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三个区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2012-2021年,主城都市区投资年均增长10.7%,其中中心城区投资年均增长8%,主城新区投资年均增长13.3%,特别是随着比亚迪电池、康佳半导体、长城汽车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主城新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主阵地”。
渝东北、渝东南两个城镇群的投资同样亮点纷呈,如巫溪红池坝、石柱冷水、彭水阿依林等一批特色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项目带动了区域投资快速增长,“两群”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3%、6.5%,与全市差距明显缩小。
近年来,随着全市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简化投资审批程序、优化投资环境,民间投资得到较快增长。2012-2021年,全市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7%。10年来,全市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19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持续加强在通道、口岸等方面开放协作,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在渝投资,截至202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056.14亿美元,引进外资规模连续10年突破100亿元,居西部前列。
另外,我市还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投入,全面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问题,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12-2021年,全市社会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9.1%,社会领域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4.4%提升至2021年的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