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报艺文志|陈佩斯:好喜剧必须符合喜剧创作规律,才能得以流传
    重庆日报客户端 刘一叶
    时间:2022-09-17 21:35:14
    人物介绍
    陈佩斯

    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大道文化创始人,曾获“优秀电影艺术家”等多项殊荣。2001年开始创作舞台喜剧,编剧、导演、主演了《阳台》《托儿》等多部经典喜剧佳作。2009年创立北京喜剧艺术节,成为优秀喜剧剧目的汇聚地、喜剧人才的交流平台。2012年起,陈佩斯每年开设喜剧创演训练营,培养喜剧新生代,传播喜剧理念。主要作品:《惊梦》《戏台》《阳台》《托儿》《老宅》《雷人晚餐》等,电影《瞧这一家子》《父子老爷车》《太后吉祥》等,小品《吃面条》《羊肉串》《主角与配角》等。

     

    白色衬衫、胡子花白,足蹬一双黑色老布鞋,今年68岁的陈佩斯和人们印象里的形象有些不一样。

    他不再是荧屏里滑稽吃面的“陈小二”,也没有让人捧腹大笑地“抖包袱”,虽仍然不失风趣,但看上去更多了几分学者气。

    过去,陈佩斯演小品、拍电影,他和父亲陈强开创的父子喜剧电影,曾在大银幕上留下了无数经典的篇章。如今,这位年近古稀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仍活跃在中国戏剧舞台之中。9月15日至9月18日,由毓钺编剧,陈佩斯导演并主演的话剧《惊梦》在重庆大剧院上演。

    ▲《惊梦》剧照

    事实上,这不是陈佩斯第一次来重庆。此前,他曾多次携一众演员来渝献演《戏台》,均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那么,此次带着《惊梦》来渝,陈佩斯如何评价自己的这部新作?喜剧艺术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他又是如何看待喜剧的发展与未来?来渝献演间隙,重庆日报记者与陈佩斯展开了一段对话。

    聊创作

    “按照作品的结构形状来为其量身定做,寻找符合《惊梦》的方法论”

    ▲《惊梦》剧照

    重庆日报:话剧中兼容戏曲元素,对于你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尝试——此前,你与毓钺合作的《戏台》演出数百场,每次巡演到重庆,依旧一票难求。这次二位再度携手,为何想要继续深耕戏曲方面的故事?

    陈佩斯:和编剧毓钺先生合作的《戏台》大受观众们的喜爱,之后,我们其实就慢慢有了“三部曲”的构想。新戏的剧本就是在我们来回聊、切磋的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对于我来说,创排《惊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较于《戏台》,《惊梦》的喜剧效果一般,但故事性很强,而且我对这个故事也非常喜欢。过去我熟悉的喜剧方法、套路,到这出戏这儿不再奏效了。那么,既然出现了挑战,这就决定我们得按照这个作品的结构形状来为它量身定做,找到它的突破口——寻找到符合《惊梦》的方法论。所以,我就得一点儿一点儿去摸索。

    重庆日报:有人认为,《戏台》《惊梦》叫好又叫座、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是讲故事的根本方式很特别,对此,你怎么看?《戏台》与《惊梦》究竟有何不同?

    陈佩斯:我只是发现、总结、实践、确认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我的创作工作。

    《戏台》讲京剧戏班,到了《惊梦》变为昆曲戏班。它们的故事背景时代不一样,风格更不一样。《戏台》严格遵循戏剧“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故事特别实在。创作《戏台》,我们像在山脊隆起的小道上晃晃悠悠走,而《惊梦》是翻过山脊的又一个世界,《惊梦》还是“三一律”,只是分成好几块,时间跨度长到一个月,情绪上上下下起伏,游走在悲喜之间,没那么写实。创作之时,我和编剧毓钺都希望《惊梦》能够不去步入《戏台》的旧巢,能够往前走、继续提升——《惊梦》确实是站在《戏台》之上了。

    聊喜剧

    “喜剧必须有观众参与,是和观众共同创作的”

    ▲《惊梦》剧照

    重庆日报:你这二十年一直在研究舞台喜剧,从《托儿》《阳台》,再到《戏台》《惊梦》……话剧舞台给你带来了哪些不同于小品舞台的感受?

    陈佩斯:话剧舞台的反应十分真实,节奏错一点儿观众的反应可能就不对了。在演出现场,上台后观众给予演员的那种能量,那种相互的呼应,就是舞台现场的魅力。

    我们的演出是观众买账。当他花钱买票的时候,就代表他认同我的劳动,认同我们这个戏的价值。喜剧的性质里本身就有服务性,观众爱看的一定是好的喜剧。

    重庆日报:那么,你觉得好的喜剧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喜剧能够让你发笑?

    陈佩斯:喜剧必须有观众参与,是和观众共同创作的,否则它就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是好的喜剧作品特别重要的标志。为了赢得观众的笑声,创作者观眼观心,如同踩着石头过河。那一个个石头,都是创作者前期预设、精心准备、用心安排的桥段。演员和观众之间是交流、互动的关系,演员预设包袱、抖包袱,观众笑起来,演员再根据笑声接着抖包袱,把情节不断推进。所以,喜剧是创作者和接收者双方互动融合达成的艺术。

    另外,好的喜剧必须符合喜剧创作的规律,它才能得以流传。如果一出喜剧符合规律、符合韵律,在板眼里头,就能赢得观众的笑声。如果这出戏里,既有喜剧的表达,又能引人思考,我就会更乐,因为那些巧思特别值得赞叹。

    谈未来

    “喜剧人要设计好包袱,把握好尺度和节奏,带着观众养成笑的习惯”

    重庆日报:近年来,一些方言喜剧迎来了不少年轻受众,重庆方言曾在不少喜剧影视剧里出现,你怎么看待方言与喜剧的关系?

    陈佩斯:喜剧和观众有一个接受的距离。方言可以给喜剧添彩,重庆方言也是这样。我觉得重庆的创作者可以利用方言比较容易拉近与观众距离的这一特点,尝试用方言或者当地特色的俚语创作。

    但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不要颠倒喜剧内核和方言之间的轻重关系——喜剧是一门引人发笑的艺术,它有情节、有冲突、有故事,其内核不能变,而方言只是添彩而已。

    因此,做喜剧最重要的是抓住喜剧中最核心的东西,这一过程需要在一次次演出中完成,爱好喜剧的朋友也可以尝试创作并试着表演几段喜剧,通过一次次演出后的作品感受方言与喜剧的联系。

    重庆日报:如今新媒体带来了更多制造笑声的方式,短视频、直播等新的技术也让一些非专业的演员,探索喜剧发展的道路。在你看来,如今的喜剧人应该怎样才能搭建起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

    陈佩斯:当前舞台喜剧、影视喜剧、综艺喜剧新作品不断涌现,这反映了社会对喜剧的强烈需求。但这三类是不同的——舞台喜剧中,创作者直接面对观众。而在综艺喜剧、影视喜剧中,创作者和观众不处于同一个观演空间。真正好的演技需要通过一场场现场表演,与观众频繁互动才能磨炼出来。

    普及喜剧,把笑声带给观众,这是一位喜剧人幸福的来源,我大半辈子都致力于此。在走南闯北的演出过程中,我很高兴看到当前喜剧品类越来越丰富,前来观看喜剧的观众也越来越多,面对市场,喜剧创作者要设计好包袱,把握好尺度和节奏,用喜剧带给观众更多笑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用好的作品推广喜剧艺术,慢慢去培养新的喜剧人才,才能让更多观众爱上喜剧艺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主编:吴国红 | 编辑:袁文蕙 | 审核: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