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庆山火中的摄影人:他们,用闪光记录微光!
    视觉重庆 赵丹丹
    时间:2022-08-29 14:15:36

    一边的飞舞的火龙,一边是不屈的人墙——这个8月的重庆,注定会成为山城人们最难忘的记忆。

    连日来,重庆多地发生山火,牵动全国人民的心。8月26日,重庆全市火场明火已全部扑灭。

    山火已灭,感动尤在。无论是逆风而上往返奔波运送物资的山城骑士、扑火间隙拿着半块面包疲惫入睡的消防战士还是以肉身组成的救火“星光长城”,这一幕幕令全国人民感动的“最美瞬间”,都出自“他们”之手。

    他们,是山火中的摄影人,他们,用闪光记录普通人逆向而行的“微光”,见证这些“微光”最终汇聚成的磅礴力量。而他们自己,同样也是这场战役里从无后退的“逆火英雄”。

    他,让更多人看到山城儿女的勇敢

    那是一个感动无数网友,被主流媒体疯转的画面:山火映照的夜空下,参与抗击山火的人民群众的头灯发出点点星光,与红色火光形成了鲜明对比,筑成了一道道新的防火“长城”。

    拍摄者上游新闻记者周瑄,25日傍晚,他从缙云山下一处小区起飞无人机,沿着隔离带的灯光往上山飞一圈,拍下了这组令人震撼的画面,连他自己都被震撼了“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刚刚好的构图,而且你仔细看视频中,头灯是一直在动的。”

    和许多摄影人深入救火一线记录不同,周瑄并没有上山,而是一直在山下后方拍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鸡皮疙瘩一直没掉下来过”。“太震撼了”!周瑄感慨。最令他感动的一幕也在这里发生——当现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高喊需要10个人上山时,现场几乎全部人都举起了双手。

    直至拍到晚上9点多,无人机电池用光了,周瑄收拾装备准备回家,远远的,他还能听到火烧现场夹着风的“扑簌扑簌”声, 他录了下来。到家后,他通宵将照片和视频处理发布了出来。“没想到会那么火”,在谈及到视频爆火原因时,作为图片编辑的周瑄冷静而客观:“我更多是站在编辑的角度去拍摄,感觉还缺少场景式、事件性的表述,所以便拍下了这样的画面”。

    他说他记录下这些难忘的场景,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山城儿女的勇敢”,同时也希望通过视频,让重庆人在这个艰难的8月,凝聚力量,共渡难关。

    他,记录一骑绝尘山城骑士的热血与担当

    明知山火险,偏向“火山”行。在这场山火中,一股自发的救援力量令人瞩目,他们就是被称为“山城骑士”的摩托车友。

    摄影人重庆日报记者万难,便以这样一群英雄气的重庆骑手为主角拍摄了一组照片。

    作为一名资深媒体摄影记者,23日到达现场后,万难并没有马上冲到灭火一线,而是一路步行观察。越往里走,路越陡,越危险,有些地方坡度甚至达到五六十度,“就看到一辆辆摩托车开过去,又联想到重庆被誉为摩托之都,所以便想到以摩托骑手为主角拍一组照片”。

    尘土飞扬的路上,摩托轰鸣声阵阵,不断有骑手摔跤又爬起。就在万难举着相机拍摄时,前方出现了一位面色苍白的年轻骑手,他俯下身将头靠着扶手上,只一会便又重新打起精神继续运送物资。

    “小伙子,你今天跑了几趟了?”

    “我也不晓得了”。

    这一瞬间被万难用相机定格,发出后很快感动万千网友,纷纷在视频下评论“娃儿,累了就休息一下”。

    如果说这一张照片让世人看到“山城骑士”人性的一面,那万难的另一张照片则让人看到了骑士们温情的英雄气概。在那张照片里:飞扬的尘土中,一束光打在摩托骑手身上,他背着工具包背影仿若发着光,为这座城市精神,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摄影人,这就是我们应该去记录的影像,有温度、亦有思想。”

    他,深入救火一线发现山火中的平凡英雄

    从北碚山火发生的第二天,龙帆便已经进入救火一线拍摄了。作为一直坚守在一线拍摄的摄影人而言,这场无声的战争其实也很难。

    上山需要转乘两次摩托车,然后再扛着十多斤的拍摄器材步行;天气的高温加上山火的高温,“一天要喝10多瓶水”;为了找到合适拍摄的点,更是需要极为充沛的体力。

    短时间内反复高频的步行和跑跳,龙帆的跟腱发了炎,他却轻描淡写“走多了,问题不大”,同行的摄影师谢智强也是走到小腿抽筋。虽然难,两人却依旧坚持。

    8月25日,那一晚,是重庆北碚区缙云山山火“阻击战”“总攻”的日子。消防人员通过反烧法“以火灭火”,即使火势最大时,龙帆没有撤退,而是举着相机不知疲倦地记录着志愿者和消防官兵们灭火的身影,一幕幕看得网友感动破防。“现场其实更令人感动,火势最大时志愿者中指挥的人楞了几十秒,接着便大声吼道‘继续运送物资’。山上通讯并不好,就这样一个一个口口相传,将物资和指令传递下来。”

    26日8点半左右,北碚区与璧山区交界火场明火全部扑灭, 只睡了几个小时的龙帆又来到现场进行拍摄。

    而当被问到对这一次拍摄最大的感受时,龙帆却没有诉说自己的辛苦。而是感慨起救援人员的不易和自发坚强的重庆人民“几乎没听他们说过累”,“采访云南消防时他们说‘从没想到在救火后还能吃到冰糕’。”

    他,在直升机上展现高空视角下的救火现场

    这场山火中,除了地面上奋力灭火的消防人员、志愿者和呼啸一夜又一夜的摩托车队,穹顶之下,还有负责山火扑救任务的救援直升机不时从空中飞过。

    8月25日,齐岚森便坐上了重庆市应急管理局航空救援总队的直升机,为这次扑灭山火的纪实影像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直升机从西南大学操场出发,取水、巡视哪里火势最大、浇水灭火,一圈又一圈,循环往复。他说,直升机上没有空调,“就像待着桑拿房里一样”。风也很大,直往面门而来,呼呼地在耳边吹,而且拍摄时位置其实很危险,“一不小心,拍摄器材真的就会掉下去”。

    就这样顶着风,齐岚森在直升机内找寻着最佳拍摄角度,等待着“决定性瞬间”。当工作人员按下洒水按钮,水流倾泻而下的瞬间,齐岚森飞速地按下了快门。画面中,山火燃烧的白色浓烟和银白色的水流一左一右,形成鲜明对比。

    在高空拍摄时,齐岚森看到了整个缙云山山火的情况,“场面令人揪心,山下就是城市,那种感觉不好说反正。”

    和龙帆一样,在被问到对这一次拍摄最大的感受时,齐岚森也只提及直升机上工作人员的辛苦。“不管是驾驶机长还是控制吊桶的人都特别辛苦,一趟飞两个多小时都闷着,还很颠簸,其他都没啥,就是感觉他们很辛苦”。

    或许这就是摄影人吧,比起自身,他们更习惯看到别人的辛劳与闪光。在这场山火“阻击战”中,还有无数这样的摄影人,崔力、陈林、李野、王肸……这些视觉重庆的摄影师们,每一个名字注定闪亮,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住。

    重庆的城市力量,也同样在这次山火大考中熠熠发光。从消防人员到志愿者,从救火骑士到普通民众,这个八月,重庆人用坚韧和顽强向世人展示了刻在骨子里的血性与团结。

    勒,就是重庆人。勒,就是重庆。

    主编:史宗伟 | 编辑:赵丹丹 吴端 | 审核:刘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