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庆新能源汽车发展高端访谈②|“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关键要突出互补性” ——行业专家谈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重庆日报客户端 夏元
    时间:2022-07-11 19:15:31 | 编辑:杨骏

    当前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哪些优势与不足?推动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两地需要做好哪些“功课”?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兵。

    重庆日报:目前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两地下一步该如何合作?

    周兵:当前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共享程度正不断加深,两地现有300多家零部件企业直接为整车企业进行配套,同时两地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也聚集了一批新能源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生产企业。另外,随着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以及长江黄金水道能级提升,正不断为两地新能源汽车物流渠道“添砖加瓦”,这些都是发展的优势所在。

    而不足之处在于,当前川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还存在着“堵点”、“断点”——比如汽车芯片供应不足,大功率、长距离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较少,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偏少,等等。

    推动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要围绕供应链建设做好合作,关键是突出互补性。这首先需要两地政府部门积极进行协同布局,鼓励大企业与配套中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其次是两地都要着力引进龙头企业进行“补链强链”,比如在供应链薄弱环节通过引入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动两地整车企业与配套企业形成有效对接。

    另外,川渝两地需要围绕供应链进行合作,比如可以通过组建汽车产业联盟,对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核心零部件进行联合攻关,加强合作推进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零部件企业向供应链薄弱环节或高附加值领域进行升级转型,以此提升两地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水平,另外还应积极开发多样化能源供应体系,如智能网联、氢燃料汽车等。

    重庆日报:川渝两地物流配送的资源禀赋,如果能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协同发展,这对于提升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将带来怎样的利好?

    周兵:川渝两地虽然地处内陆,但有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优势,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通道优势,可以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前欧洲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范围的扩大和补贴数额增加,通过上述物流通道优势,产自川渝两地的新能源汽车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目前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力度仍在不断加强,川渝两地应抓住机遇,尽快编制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促进政策,推进新能源龙头汽车企业及配套企业成链集群发展。

    重庆日报:在当前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中,两地整车车企及配套企业如何共享川渝配套体系?

    周兵:推动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就是要整合两地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两地车企要共享川渝汽车配套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按照市场机制、通过PPP等多元化方式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强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交流和合作;

    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体系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新能源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产业化转型;

    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提高两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地配套率。

    重庆日报:从川渝新能源汽车现有产业布局看,两地有哪些互补性?在当前及今后,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扬长避短?

    周兵:从产业互补性来看,重庆的整车品牌多,但涉足电池材料、大功率电池包等技术领域的企业较少,相反四川在汽车智能物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两地应该紧密合作,形成协同互补效应。

    从产业机遇和挑战来看,随着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大力支持,两地政府部门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同时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随着接下来太阳能汽车电池、大功率镍电汽车电池技术取得突破,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空间将更大,再加上数字经济、智慧网联以及“双碳”要求,这些都为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事实上,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两地政府部门的决心,目前两地新能源汽车合作还存在部分行政壁垒,另外川渝两地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品牌、配套体系、核心技术研发及定价等多个方面,还需要形成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以此实现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