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铭记倒在黎明前的他们!“重庆造”红色电影《最后58天》向英烈致敬
    重庆日报客户端 赵欣
    时间:2022-07-06 22:22:55 | 编辑:袁文蕙

    1949年11月27日,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发生在渣滓洞、白公馆,革命志士的鲜血染红了重庆歌乐山。惨案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58天。屠杀之后,仅仅35人侥幸生还,300多位先烈倒在了黎明前,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英魂永驻山城,凝结成了光照千秋的“红岩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懈奋进。

    ▲《最后58天》剧照。

    最后这58天,渣滓洞看守所里发生过什么?即将于7月15日(下周五)登陆全国院线的电影《最后58天》,试图以艺术的手法予以回答。7月6日,该片首映礼在大坪时代天街UME影城举行,重庆日报记者与一众主创和观众一起提前观影,感受“红岩精神”的洗礼,向那些坚守信仰、平凡而伟大的英烈们致敬。

    致敬英烈,用电影铭记一段真实的历史

    首映结束已是中午。放映厅灯光亮起时,不少观众还沉浸在感动中,有人眼眶泛起泪花。观众的反应令影片总制片人、第一出品方重庆靶点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真十分感慨,“我们用电影讲述了一段真实的惨烈的历史,尽管创作过程中需要克服不少困难,但观众的感动让我欣慰,让我相信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最后58天》总制片人吕真。赵欣 摄

    吕真说,不止是重庆首映,此前该片在北京试映时,年轻观众的眼泪已经令她印象深刻,“一位1987年出生的小姑娘说,女主角被拷打、志士们被扫射的场景让她哭了两次,她愈发感到幸福来之不易,内心充满感激;另一位90后男生说,看片前知道红岩、渣滓洞,却对‘11·27’一无所知,大屠杀是反人类的,他因而落泪。”

    ▲《最后58天》剧照。

    事实上,身为重庆知名文化人,吕真主要拍摄城市纪录片,在决定接拍《最后58天》前,她对“11·27”大屠杀也了解不多。“在电影筹备过程中,我采访到很多红岩先烈的后人,我被先烈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历史需要铭记,我希望这部影片能让和平年代的观众再去感受那段充满血污和人性考验的峥嵘岁月,进而对那些做出过巨大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建立起更立体的认识,从而弘扬红岩精神”。

    ▲《最后58天》总策划朱军。

    这段历史究竟意味这什么?电影总策划、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说,“这58天的对决,既是狱中共产党人与特务的对决,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决,更是中国前途命运的对决。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勇敢与怯懦在生死考验这面聚光镜下泾渭分明,革命烈士的坚定信念与浩然正气、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深情在复杂矛盾张力之中生动呈现。现在,电影又把这些带到了更多观众面前。”

    再叙红岩,还原个性生命的气节与信念

    电影《最后58天》改编自重庆知名作家李乔亚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看完全片,李乔亚说自己既感动又振奋,“创作这部小说之初,面对市面上极丰富的红岩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我内心既有一种不能遏制的创作冲动,又非常忐忑,衷心感谢电影主创,为拙作添光润色。”

    ▲作家李乔亚。赵欣 摄

    受朱军邀请,李乔亚开始了创作。他说,红岩题材作品经典无数,珠玉在前,他要思考另辟蹊径的空间,“我希望这个新的红岩故事能与过去的作品形成异曲同工式的有机承接与活性延续。”他着力于还原那个时代与环境中血肉丰满的个性生命,“这些生命依然承受煎熬,但始终怀有气节与信念,人性的本真和生活的厚度强化了故事的可信度。”

    ▲编剧张险峰。赵欣摄

    “李老师的小说奠定了我们二度创作的基础,他对人物的生动描写让我在剧本创作时数度落泪。”编剧张险峰表示,电影希望把红岩英烈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狱中的他们有啥真实想法?如何去面对前途未卜的命运?我们没有去人为拔高,而是通过一个个小细节去塑造一个个大写的‘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同时他们也是普通人,是父亲儿子妻子母亲。他们有革命的家国情怀,也有个人情感。这些东西都是影片要彰显的,相信当下的受众对此也更容易接受。”

    依然震撼,给当代中国人以心灵的叩问

    “我是在歌乐山脚下长大的重庆人,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其实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年轻,热爱诗歌,用现在的话说,也是文艺青年,很多家庭还很富裕。也正是因为这些,更显出他们的伟大,真实。”首映结束后,80后市民李林宁告诉记者。

    ▲《最后58天》剧照。

    已经年过七旬的洪建国老人在影片结束后坐了好一阵才起身离开,面对记者,他用“震撼”形容自己的观感。“我很小就听说过‘11·27’大屠杀,家里有长辈还在惨案之后去现场帮忙做过善后工作。我觉得《最后58天》让我找回到当年看《烈火中永生》时的感动,我自己也是党员,它让我思考今天我们该怎样去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导演常晓阳。赵欣 摄

    谈到对观众的吸引,影片导演常晓阳认为,关键在于做到了既“接地气”又“冒热气”,“我们用电影作品弘扬主旋律精神,必须找到宏大命题和落地创作的交集点,这样才能让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人物迸发出耀眼光芒和强大力量。这部影片本质上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去选择的问题。这些仁人志士在生死考验面前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对于和平时期的我们而言,一定会有启发和思考。”

    ▲《最后58天》剧照。

    而在朱军看来,这种启发和思考,更是对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叩问,“《最后58天》是在挖掘出‘狱中八条’等新的史料基础上,用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对红岩精神进行新的表达。一部《红岩》小说教育了几代中国人,一首《红梅赞》唱响了大江南北,歌剧《江姐》的创作表演已经到了第五代……时代在变,思想愈发多元,但革命的历史,英雄的人物,在今天的环境下,依然值得我们去歌颂和传承,依然提醒着我们,要不忘初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