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简短的颁奖词,几乎浓缩了王荣42载摄影生涯的全部过往。
“时光易逝,来去无形。咔嚓 咔嚓,按下快门的瞬间,您定格了一个新时代的城口。”
2021年12月,“感动城口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舞台明亮的光束打在王荣身上,就如同他千万次按下快门时,亮起的闪光灯一样。那一刻,被永久定格。
从最初对摄影怀着好奇到成为一名摄影家,再到一名基层摄影家协会的带头人,王荣始终将镜头对准乡土人情和底层群众,记录雄壮逶迤的大巴山和淳朴勤劳的城口人,鲜活不矫饰的影像潜藏着对乡村发展的思考,让人看到一个摄影师对家乡的真诚与热爱。
执着的坚守
上世纪80年代,对普通人家来说,相机是绝对的奢侈品。但初中毕业,年仅14岁的王荣便在母亲的支持下,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海鸥120。
后来,又因为工作原因,王荣时常需要下乡。那些年的春夏秋冬、农闲农忙,王荣和老乡们围着火塘听故事、干农活、抓黄鳝、捉泥鳅。
他凭着兴趣几乎本能地用相机记录着,彼时的王荣还不知道,相机和乡村,将成为他此后40余年人生最闪亮的注脚。
△《油菜人家》
直到2010年,第一届城口彩叶节后,受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前辈们的启发,王荣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记录乡村和城市变化。
△2012年 城口县全景
△2022年 城口县全景
沿河乡、北屏乡、东安镇……这些年,王荣足迹遍布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不是在乡下,便是在去乡下的路上。至于具体走了多少公里,他摆摆手轻轻一笑:“这个还真没统计过”。
△《打通北坡村的致富路》组照部分
△北屏乡彩叶
△东安镇雪景
这其中去得最多,还是家乡方斗坪。
2010年到2018年,为了拍好方斗坪的美景,王荣保持着每年都要去三四次的频率,最长的一次在方斗坪住了2个月。
9年的努力,一组《巴山原乡》在第二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中一炮而红,原本籍籍无名的方斗,成了巴山原乡的代名词,每到夏季游人如织。
△“打连盖”,连盖是勤劳的巴山原住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粮食收获工具,高高的扬起,重重的落下,大豆粒就乖乖的蹦出来啦。
△“ 巴山背二哥”是巴山原乡特有的一个群体。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山里的物资出不去,山外的物资进不来。背二哥,他们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如果说《巴山原乡》向世人展现了城口逶迤优美的山水和质朴的人情,那《火塘边的生活》则以一个极小的切口——火塘,让外界得以瞥见大巴山人的生活一角。
对大巴山人而言,火塘既是炉灶,也当厨房,既是餐厅,又似客厅,从早起的一杯水到中午的一顿饭,火塘边是山里人的温暖所在,光亮所在,生活所在。
于是在作品里,常常看见人们依偎在火塘边,在升起的缕缕青烟中,在腊肉的氤氲香气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欣欣然地过着生活。
镜头里,火塘燃起,山里人的人间烟火又开启新的一天。镜头外,故事仍旧未完结。
直至今日,王荣仍旧保持着一到村民家往厨房里钻的习惯,而这组从2011年就开始创造的作品至今仍未拉下序幕。
温暖的视角
在城口县东安镇的一户普通农家,小女孩正在写作业,一旁的爷爷伏在桌上,门栏上一只黑猫也同样安静的守护着。这是王荣2013年拍摄的一幅照片,画面中爷爷虽是侧着脸,期盼的眼神却让人看得真切,而角落入镜的猫咪也同样是一种期盼的眼神光。
这张最终被命名为《寄托》的照片在网络书香、掠美瞬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摄影大赛专业组获一等奖,同时也是王荣这些年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和一进入乡村便执着“全景式记录”的摄影师不同,40多年来,王荣始终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将“人”作为镜头的“永恒主角”,专注地记录村民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童趣》中荡着秋千开心玩耍的小男孩,《摄影人,走进方斗坪》中看着相机惊喜的孩子们,《土家生活》中悠闲干活的农妇……他热衷于拍摄乡村里最简单平凡的山里人:“因为他们热情、淳朴、勤劳。”
△《童趣》
△《土家生活》
这些年,王荣拍了几万张故乡的照片,500余幅作品获奖,100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种摄影赛事活动中展出。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起,他像针一样扎进脚下的土地,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淳朴面孔。
每一组照片都是双脚跑出来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油菜人家》
随着这些面孔在他的相机里活生生地呈现,他觉得摄影延长了自己的生命,别人的生命亦加成在自己的生命里。
艰辛的记录
就在我们完成采访的当天晚上10点,王荣在朋友圈发了一则随手拍的视频,颇为兴奋地说着“今晚上出来拍银河系,估计要两三点才回去”。
“凌晨出发,跋山涉水”,已成为多年来王荣和同伴们的常态。
第一次到亢谷拍摄时,硬是围着周围走了一整天的路,“脚到膝盖都是肿的”。但他却很开心,正是因为他的镜头,给城口亢谷赢得了“小张家界”的美誉。
△《亢谷黄金天外》
为了拍渝陕界梁的乡村晨雾,王荣总会提前一天便住进村民家中,凌晨三四点再开车出发。“很正常的事”电话那头,王荣答得漫不经心,说完还兴致勃勃地和我们分享起年少时住在农村的往事。
△《北屏界梁云海》
“那时候,说实话,条件是真不好,晚上被咬得睡不着,第二天早上起来就着太阳抓虱子。”
“现在条件就好多了,有时候去拍照就住农家乐了”,欣慰的语气中似乎又带着一丝不舍,思绪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些年在火塘边和村民夜话的日子。
尽管语气怀念,王荣的影像却依旧客观,不会刻意铺陈,“摆拍那种事,来不到。”
在方斗坪,相熟的村民看见王荣拿着相机,主动说要“换个好点的衣服才好看得嘛”,王荣连连摆手,一连吐出三个“不不不”,只说自然就很好。
作为一名“人文纪实摄影师”,他一直秉承着“记录真实生活”的拍摄理念,带着从胶片时代走来的严谨和技术,“从不轻易按动快门。”
其实,王荣的作品远不止乡土和人情。在第六届重庆市摄影艺术展中荣获纪录类铜奖的《山城独有群体》聚焦棒棒群体,《农民工的午餐》则是借午餐反映农民工的生活状态。
△《山城独有群体》组图部分
△《农民工的午餐》组图部分
但不管何种题材,王荣的镜头一直对准“故乡”,山川风物,都在他的照片上。
△《烟云巴山湖》
△《新农村》
如今,王荣在保持下乡的间隙中,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城口这座城市。每天吃完晚饭,就拎着相机在周边拍摄——附近正在修建中的大桥、整顿进行时的城中村,还有已经消失得不留任何痕迹的老街。
△《正在建设的仁河大桥》
作为城口县摄影协会主席,王荣带领摄影协会会员深入乡村为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300多幅, 举办脱贫攻坚巡展20余场次, 参加国家、市、县级文艺三下乡活动20余场次, 聘请专家讲座10多场次,组织多项历史老照片的收集整理工作。
这个56岁的秦巴汉子,一直坚守着故土和人情,追逐美,发现美,用影像绘制家乡图谱,记录家乡变迁。
△《又到腊味飘香时》 组照部分
而那些在岁月和故乡里记录下的影像,终会如大巴山日复一日燃起的火塘,生生不息,延续世代。
注:文中图片和视频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王荣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工作人员。
新年新气象,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在新的一年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
视觉重庆客服电话:63907720 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