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期间,百余万志愿军官兵保家卫国,直面生死,与家人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
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中十五军入朝作战为历史背景的大型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将于5月13日14点30分、19点30分在国泰艺术中心连演两场,带领观众穿越回70多年前的战场,感受相隔万水千山之中的绵绵情意。
借《成都家书》来渝上演之机,重庆日报客户端将携手《成都家书》出品方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向市民送出50张免费演出门票,邀你于5月13日走进国泰艺术中心感受四川曲艺之美。
创新形式,用曲艺讲述家国故事
据介绍,《成都家书》由知名编剧董玉方执笔,北京人艺导演杨佳音执导,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演,讲述了四川男儿在异国他乡英勇战斗、保家卫国期间,通过一封封“家书”传递亲情,弘扬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作为一部展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史诗性剧目,《成都家书》自去年7月上演以来,已先后在四川巡演10余场,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好评,获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四川艺术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项目。
据悉,它是继大型曲艺音乐剧《山高水长》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对“曲艺音乐剧”的再次探索。“曲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朴素的细节传递动人的力量。”《成都家书》出品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院长沈军介绍,相比《山高水长》单纯对四川曲艺的移植改编,《成都家书》的音乐更加抽象化,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在《成都家书》里,我们不会单独出现某曲艺曲种的表演,但几乎所有音乐都是以扬琴、清音等极具四川曲艺特色的艺术门类为旋律动机进行创作发挥。“以扬琴为例,它的旋律结构严密、仪式感强,对现代音乐创作手法而言,只要提炼其核心要素、典型语境、特征手法,围绕剧情需要即可进行创新运用。”沈军还透露,为体现真实战争的宏大背景,本次音乐还加入了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及歌队助唱,丰富的音乐色彩将多层次体现人民志愿军的家国情怀。
见字如面,隆隆炮火中感受真情
战争中的家书有温度,有细节,有平实的叙述与问候,最能体现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情感。在隆隆炮火中,“写信的人一字一句热泪滚滚,收信的人早已变成天上的魂。”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以此为灵感,将四川男儿与故乡的书信来往通过艺术手法呈现在舞台上,让传统艺术讲述这段悲壮的历史。
同时,《成都家书》在故事性上也力求挖掘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心态。《成都家书》的参演演员刘禾婷是一位重庆人,在她看来,此次回渝演出亦是她寄给家乡的一封家书。“我认为《成都家书》讲述了一种精神力量,它承载了在抗美援朝时期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不惜一切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又触碰到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说,自己排演“家书”的过程中,正是带着战场与故乡之间的铁骨柔情去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在舞台上,我们是战友,是家人,也希望我的‘家书’能为家乡的观众朋友们带去不一样的感受。”
在本稿件链接后留言与小编分享自己对家书的理解。5月12日下午,我们会选出25名幸运读者,每人送上两张5月13日19点30分演出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