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30多岁转型儿童摄影师,她用镜头挖掘每个孩子的独特 | 专访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何雨霜
    视觉重庆
    时间:2022-04-30 09:54:42 | 编辑:赵丹丹

    作为摄影师,何雨霜的世界很简单,就是“孩子”。

    而她和“孩子”的缘分,从她还是个孩子时,便已经开始了。

    那是1991年的暮春,一张小女孩的照片以极快速度传遍了全国。

    黑白色调的照片里,8岁的小姑娘苏明娟衣着破旧,头发蓬乱,小手握着铅笔坐在桌前,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流露出强烈的、渴望的光芒。

    才9岁的何雨霜,同样被震撼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女孩心里发了芽——以后有能力了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后来,备受瞩目的小女孩苏明娟投身青少年事业,去帮助那些有着相同境遇的孩子追逐梦想。而女孩何雨霜则拿起了相机,虽然没等到小时想象“能改变求学难孩子们命运”的拍摄机会,却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另一群可爱可敬的孩子们,并记录下了一张张同样“震撼又温暖”的影像。

    01

    何雨霜和摄影的故事,可分为三章。

    故事的前篇,她是一个中文老师,生活波澜不惊,结婚生子,过着普通却温馨的日子。29岁那一年接触了摄影,从此便有了一个爱好。

    故事的中篇则陡生波折,30岁生下儿子后不久,身为母亲的她抑郁了。渐渐地她萌生了转行的念头,产后四个月,她遇到了一位在当地拍摄婚礼的老师,于是开始了充当摄影助理。

    30岁,当助理的好处是:稳得住。

    哺乳期间,她一边当助理,一边趁着家人带孩子下楼的空隙时间,通过网络中国传媒大学的学习。

    虽然辛苦着,但摄影技术成长着,自信也成长着,何雨霜从抑郁里慢慢走出来。那时候的她,只立志成为一名好的婚礼旅拍摄影师。

    直到两年后 ,一位朋友邀请她拍摄自己孩子的生日宴,最开始何雨霜觉得自己擅长的是拍摄礼就犹豫了一下。但朋友一句“我觉得你拍的孩子很自然灵动”,她决定试一试。

    于是,故事才顺利成章的翻到第三篇,才有了如今的家庭摄影师——何雨霜。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位医院的烧烫伤教授,从2018年为特殊烧烫伤孩子免费拍摄。

    少女时期播下的小小种子在心底终于发了芽,何雨霜开始用影像为孩子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019年,何雨霜跟着视觉重庆扶贫印记的活动,走进重庆奉节、北碚、巫山等乡村,记录下了这样一群的孩子们笑容。

    在何雨霜为孩子们拍下的影像里,有一家的姐妹,有疫情期间在家读书的孩子们,还有端着面碗调皮地从墙边探出头来的娃儿……无一不乡村,无一不鲜活。

    其中一张小女孩和爷爷笑着坐在三轮车上的照片,还登上了《人民日报》,被作为脱贫典型而报道。

    02

    我们采访的时候,正是新燕归来的人间四月天,电话那头不时传来何雨霜雀跃,呼唤儿子的声音“儿子快来看,有燕子!”

    这种近乎朋友式的相处方式,都是在何雨霜那次患病后改变的。故事回到2014年春,何雨霜被确诊甲状腺肿瘤,虽然这种病的治愈率极高,但她当时仍恐慌不已,心里想:“当时儿子才2岁半,我想看着他长大。“

    手术之后,肿瘤有所转移,她需要做一种特殊的化疗,和正常人隔离开来。一个月何雨霜没能和儿子见面,那段时间邻居都说:”感觉孩子有点呆呆的。没有以前活泼了。“后来孩子天性敏感的性格,更突出了一些。那是何雨霜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孩子缺少父母陪伴会有多大影响。病愈后何雨霜改变了与儿子的相处模式,尽可能多的找时间去陪伴他,带孩子去看世界。

    2015年夏到2019年期间,她带着孩子去了几个国家,走遍国内十多个地区。

    这场病让她变得勇敢,也引发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改变了她的摄影理念。她说:“我觉得我的照片是透过生命的感悟,回到本真的温暖”。

    “温暖”,既是何雨霜照片所呈现的色调,也是她照片所传达出的一种情绪。

    在这种温暖的包围下,她镜头下的孩子永远是自然而灵动的,嬉笑怒打甚至闹别扭。

    她总是会用母亲的眼光去拍别人家的孩子,记录孩子们当下最自然的状态,挖掘出每一位孩子的独特。

    拍摄过程中,她也很少会去要求孩子摆出某种特定的姿势,只是让他们尽情“放肆”。一截树枝、一个从家里拿来的旧玩具,就是最好的拍摄“道具”。

    她不带引导师,坚持认为“最好的引导人就是孩子的父母”。

    有时候,何雨霜会真诚的邀请孩子们的爸妈一起拍摄,有的家长觉得有点麻烦,她会说:“我现在偶尔会和孩子一起拍摄,因为我们是他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当孩子长大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会觉得充满了温暖。如果您实在不愿意出镜,我们拍一张合照就好。”

    03

    就像何雨霜常和孩子们聊得火热的游戏一样,何雨霜说自己做摄影也“像闯关一样”,目标越来越高。

    “开始是觉得光线好,构图好就可以,几年前开始,就想用自己图片去讲故事,从图片传出一种打动人的声音”。电话那头,她笑着叹了口气:“想成为匠人,还是不容易的哟!”。

    而入画的孩子也从最开始的单个,变成了“伙伴们”。

    最近这几年,何雨霜开始尝试将孩子们“放进城市里”,用镜头去展现“小伙伴们与城市的关联性”。

    2019年,何雨霜带着孩子们去重庆古城墙拍摄,古朴沧桑的青石板地面上勾画着6个孩子合力完成的涂鸦,孩子们笑着闹着,城市的未来与过去交织着,似有无限未来。

    至于为何突然有了这种想法,向来健谈的何雨霜想了会才悠悠地说:“大概因为孩子们是重庆城以后变化的见证人吧。等到20年后,孩子们长大了再来看这些照片,也是很有历史性的。”

    当然,作为一名妈妈,她很喜欢拍摄自己的儿子。

    在家里,她的相机几乎永远都摆在电脑桌上,有时看见孩子起床惺忪双眼,可爱至极,也要拍一张。

    “这辈子孩子可以拍摄很多张照片,但童年只有一次。”

    04

    从事儿童摄影的7年来,何雨霜和镜头下的孩子们,更像是满心满意的“双向奔赴”,她记录他们的童真与美好,同时内心也被孩子们治愈着。

    “云层后面,是不是有一个王国”,“蔷薇花花瓣儿像扇子”,“坐飞机的时候,真想摸一下云朵”……时常,她都会因孩子们对大自然充满想象的比喻,而拨动心弦。

    更多的时候,感动不是发生在一瞬间,而是在日积月累的时光里。

    有一个她拍摄了4年的孩子,今年再见她时,已会主动打招呼,笑意盈盈地说:“雨霜阿姨,今天拍照我不要笑哦”。

    还有的孩子拍完两三天仍旧在向妈妈询问“雨霜阿姨去哪了呀?”,还没拍上的则翘首以盼,歪着脑袋问爸妈:“雨霜阿姨今年怎么还没来呢?”

    是了,作为一位商业摄影师,何雨霜总是显得不那么“商业”。

    她总是会去反思,自己拍摄的照片,能不能为孩子们的家庭提供意义和价值。

    于是,在拍摄中,若是家中老人随来,老人愿意的话,她都可以为其拍摄几张家庭合影,虽然不会对照片进行精修,但却是免费的。

    闲暇之余她也会拿着相机去扫扫街,拍一拍市井烟火中最生动自然的孩子们。若是孩子家长在旁边,她便直接“底片相送”,甚至送完就删,自带重庆女人的飒气与潇洒。

    这些年,她技术成熟了,变了。成了摄影导师,去帮助更多人成为利他的摄影同仁。

    但有些东西,却一直没变过。比如:真诚,爱,温暖……

    注:文中图片和视频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何雨霜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工作人员。

    新年新气象,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在新的一年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

    视觉重庆客服电话:63907720    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