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蓓
2021年,一部讲述西南联大的纪录电影《九零后》走进观众视野,并以这种今昔呼应的现实关怀,获得第三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该片导演徐蓓谈到阅读时深有感触,“阅读就像清泉一样滋润生命。”
徐蓓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小时候,父亲发现女儿喜欢阅读儿童文学,时不时地给她买书。徐蓓说:“有一次父亲送我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选》,里面的故事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母亲则主张孩子应该多阅读与课本有关、对学习有益的书籍,她给女儿订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杂志,如《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小说选刊》等。因此,徐蓓自幼就读“有用之书”,也读“无用之书”,眼界较之同龄人更开阔,知识结构也更丰富。
虽是如此,但她在工作后仍然时常有自惭形秽之感,“没办法,同事们的阅读量太大了。”徐蓓说,见贤思齐的压力,迫使她如饥似渴地阅读。
走进徐蓓的书房,这间大约40平方米的书房,有着两面墙的书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齐邦媛的
▲徐蓓书房一角
从《大后方》《西南联大》《城门几丈高》,到如今正在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卢作孚》,徐蓓一直在历史题材纪录片里深耕,并且获得了可喜成绩。她认为,把握这类题材的关键在于对历史的积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自小便对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在读过的书中,历史书的占比最大。”徐蓓说,2012年冬她开始筹拍《大后方》,首次接触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也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让她找到了一个自己擅长且喜欢的领域。
然而,拍摄历史题材纪录片对于创作者的要求颇高,绝非简单地将历史影像化呈现。徐蓓说,在创作之初,她首先要查阅大量的史料,这就需要大量地阅读。“要是将纪录片比作一座大楼,阅读这个主题的相关书籍就像是这栋大楼的地基。”她指着电脑桌前一摞贴满标签的卢作孚相关作品说,比如正在创作五集纪录片《卢作孚》,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都是有关卢先生的。徐蓓表示,在文稿创作中,她常以学者的严谨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任何选题都要有广泛的学术支撑,通过采访国内外不同专家,才能建构起对事物的一个全方位了解。“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担当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摆渡人角色。”
在她看来,如今阅读早已脱离书籍的狭义载体,一次踏青、一次远行,都是我们和外界产生交互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拍摄纪录片。徐蓓说,制作纪录片既要有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