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近30年,岑刚是重庆建工集团一名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亲身体会着城市的变化,在幕后默默无闻地描绘着重庆美好辉煌的明天。
过去四年,岑刚多了一重身份,他重新拿起相机,成为一名用镜头捕捉城市的摄影师,以一腔热血,一副铁肩,脚步不停地记录着山城多姿多彩的现在。
01
记录
在摄影师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成为摄影师”,仿佛就该是命运必然的安排。
但岑刚却并未按照生活原本的剧本安排,他自幼学习美术,对绘画有着很深的感情,甚至一度认为摄影的现场性和客观性都太强,对思想的表达不如绘画。
彼时岑刚只把摄影当做偶尔的爱好,甚至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后来还在中途放弃了摄影。
即使如此,但好像他“天生就能成为一位摄影师”。
1991年,胶片相机还在国内摄影届占据主流地位时,岑刚便已经是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毕业后,他进入到重庆建工集团,开始接触各种建筑和道路桥梁,接触平凡朴实而伟大的建设者,在这个过程中,他愈发产生使命感,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记录这一切。
无疑,镜头是最好的表达。
于是,在2018年,岑刚便静下心,开始系统地学习摄影。
从胶卷时代一步步迈入数码时代,本就有着摄影基础的岑刚当时将主要学习精力都投入到了后期中。他一边报班听着课,一边钻研起其他摄影师的作品,想要从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疫情期间,没办法出门拍摄的他更是疯狂练习后期,“那一两个月,是进步最快的”。
作为一个职业建设者,建筑的各个阶段他都有可能会参与进去,在开始系统拍摄重庆的过程中,这样的经历让他更能领悟到建筑的“力与美”,反倒是让他和别人“拍得不一样”。
他拍建工集团承建的黄桷湾立交,一年至少去个三四次,“还有十八梯,很多重大项目都是我们集团承建的,我都会去拍很多次”他语带笑意的说着。
“我必须要特别由衷的感谢集团和我们分公司各级领导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们集团有些项目的宣传照片,都是用的我拍摄的作品”,隔着电话,他的笑意愈深,似乎要透过屏幕穿出来。
“哎呀,说出来好像有点冒皮皮”,察觉到自己的激动,岑刚立马补了句。
除了拍摄城市建设成果和过程,岑刚也会把镜头对准城市建设者这一个大群体。
在他的影像中,那些身处工地一线的建设者们头顶烈日蓝天,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持工具,用滴滴汗水浇灌着城市之花。
02
转变
作为一名重庆土著,岑刚见证着城市几十年的变迁——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马路,一座座绚烂夺目的桥梁和立交,日新月异,甚至,成为网红。
重庆土著、城市建设者、摄影师,多重身份让岑刚总有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肩头,“我是真的很喜欢重庆,喜欢她的建筑、山水和一切”。
这种喜欢,浓烈到不等我们发问,他便如连珠炮般吐出“满足”、“充实”、“乐在其中”这一连串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在城市中按动快门的感受,并且兴高采烈地和我们说起了他喜欢拍摄的一些点位。
“我们其实不太会去南山一棵树拍夜景,对摄影来说感觉贴得太近,南山的铁塔等其他地方去得比较多”。
“还有来福士、大剧院附近的一个小区,我都常去”。
他几乎只字不言“辛苦”,只把拍摄过程遇到的困难当做“趣事”分享。
因为在他看来,日晒雨淋、披星戴月这些都是正常的,本就不需要去过多言说。
岑刚出门一般会带上四个镜头,从广角到长焦,无一不全,为了登上刚刚修建时的来福士拍摄,他硬是扛着所有装备,从1楼爬到了50多层。
在江津四面山拍瀑布银河时,本来拍完一个通宵就能成片,但为了让瀑布部分的画质更好更亮一点,他硬是熬到了第二天上午天气晴好时才最终拍完。
而拍风光,也并不是去了便能拍到,即使是经过事先踩点,也不一定能遇见合适的天气与时机。他笑称:“可不能光看我们成片有多美,其实我们是有很多无效拍摄的”。
好在岑刚心态佛系,即使拍不到,也不至于扼腕叹息,“下次再拍便是”。
“那你觉得拍摄风光,最难的点在哪?是寻找点位吗?”顺着话题,我们锲而不舍地追问。
电话那头的岑刚马上接过话头,“对,是点位。感觉主城的点位都已经被拍过一遍了,还有的时候你好不容易爬楼上去,发现角度又不对,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但立马,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说法,自言对目前“陷入创作瓶颈期”的他来说,最难的还是“构思”。
“最重要的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些什么,不止是人和城市,我想把更多的重庆元素加入到作品里,并使之更和谐”。
说完便分享给了我们一张在寸滩茅溪偃月桥拍摄到的照片,日落时分,古朴的大桥上一对小情侣正在遛狗,背景则是江北嘴繁华的CBD,“就很有生活性和城市感”。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岑刚开始舍弃“大众机位”和常规拍法,找寻属于自己的城市表达。
在联合国际拍摄时,他直接用接拍360°,在云端记录重庆两江四岸的景色,这张照片也被他顺势起名为《两江四岸》。
“城市的全景照片肯定是需要的,我想用一些不一样的方式来呈现罢了”。
03
未来
这种转变,不止发生在拍摄过程中,同样影响着岑刚的后期思路。
在以前,岑刚白天拍完照片晚上便能在朋友圈“火速上线”,基本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修完一副图。
而现在,后期技术愈发成熟的他却逐渐慢了下来,一张图片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最长的甚至好几天。“除了光影与颜色,更多还是那个问题——如何通过照片表达自我想法”。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岑刚计划着把城市风光和大街小巷的梯坎结合起来,长江大桥、城市步道、古老城墙……他正尝试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元素和新旧对比,更多的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4年多的拍摄经历,让岑刚养成了一种摄影直觉。只要一举相机,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想要的画面。“这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能,主要还是对重庆的了解,再加上多次反复练习,就能成竹于胸啦”。
行走在城市拍摄的过程中,生性耿直又随和的岑刚通过摄影也认识到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互赠底片的‘生死之交’”
如今,岑刚对自己的摄影定位仍然是“风光摄影师”,他在几百米的高空俯瞰过城市的车水马龙,看过第一缕阳光穿过城市云端,看过重庆夕阳晚照的人间烟火,“重庆的每一刻都很美”。
他说很庆幸自己重新拿起相机,不止是记录城市,摄影对绘画的帮助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我和夫人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在一次次旅行时用相机记录的过程中,在一声声快门声中感受到原来镜头语言和绘画,是有共通性的”。
而他自己,也许要等到跑不动了,才会停下记录城市的步伐。
注:文中图片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岑刚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工作人员。
新年新气象,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在新的一年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
视觉重庆客服电话:63907720 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