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专访 | 穿梭在重庆的迷雾和往事中,他在远处看“迷城”
    来源:视觉重庆
    时间:2022-01-28 11:51:32 | 编辑:赵丹丹

    凭借《江的子民》荣获第九届重庆艺术奖的消息传开之际,董亚林正“躲在”山城巷,专心于自己《迷城》的首次个展中。(编者注:重庆艺术奖是重庆市最高艺术类奖项,每两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一次。)

    “我周二、周四和周六下午在我的个展现场导览,在这里采访更好。”

    我们的访谈也顺势约在山城巷,过程中,不时有摄影爱好者或游客前来,董亚林对着我们露出歉意的表情,随即一次次起身讲解。

    △摄影师董亚林

    迷城

    作为一名70后,董亚林的成长轨迹很典型。

    他目睹了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钢筋水泥丛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每个人都被轻易裹挟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之中,董亚林不由得产生了“我是谁,要去哪”的终极诘问。

    因此,他总习惯于把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加诸于作品之中。

    他将镜头对准了重庆这座他最熟悉的城市,拍她的性格,拍她的变迁,拍她潜藏在人后的方方面面。

    踯躅独行的老人背影、以及人去楼空的废墟……在这些镜头背后,他既是看客,又是倾诉者。

    《视窗》

    但他的镜头又是“冷漠”而“疏离”的,访谈中,他数次提及这两个词。

    在拍摄《迷城》时,董亚林完全将自己跳脱出来,冷然地看待这座城市,完成了对城市的一次抽离式观看。

    《迷城》-风景画

    “我游离在迷城的各个空间线索与时间节点,与拍摄对象尽量保持着一种疏离式的距离,只观看,不解释”。

    《迷城》-扶梯

    而“迷城”之迷,不止在于雾,而是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所有奇异荒诞,令人难以捉摸,却又相得益彰的故事和画面。

    《迷城》-恐龙

    之所以选择用《迷城》作为自己的首次个展,董亚林的理由耿直又现实:“一方面《迷城》得了奖,另一方面《迷城》是展示重庆城市特质的一个很好样本”。

    《迷城》-大桥

    在他看来,“当代摄影不仅仅停留于记录对象,而是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

    和大多数当代摄影执着探索自我不同,他总是用镜头做话筒,发出对“城市的声声叩问”,“这种提问是中性的,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好”。

    《迷城》-江边

    董亚林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冷眼旁观着这个城市,从不轻言褒贬。

    《迷城》-天绳

    这种对自我的深入挖掘和剖析,同样影响着董亚林的选题和切入口。

    《迷城》-飞人

    从《城市的进攻》里开荒种菜的汉子坚守最后的希望、《消失的钢城》中“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再到《迷城》里一叶独舟……于无声处听惊雷,宏大主题下的微小叙事已成为他的“拿手好戏”。

    《迷城》-独舟

    江的子民

    但,董亚林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这般的。

    在刚接触摄影的那几年,董亚林同样“迷信”过那些画面绚丽的摄影作品。“拍得很好看,但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一边想着,一边筹谋着转型,但转型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他拍出了不少好作品,其中有幅作品《保留地》获得了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优秀奖。。

    《保留地》

    “大象被束缚在鸟笼里,那是个很绚烂很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他接着补充:“和现在展出的《迷城》很不一样,《迷城》的构图就很简单,雾气虚化了一切。”

    《迷城》-天桥

    和“简单”画面对应的,是如今董亚林作品中的“内涵”和“自我”。

    他把自己对自我的思考、对生命的追问,对城市的迷茫,甚至对道德伦理的思索,统统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迷城》-白马

    过去,董亚林热衷于纪实类摄影,和所有将马格南奉为圭臬的人一样,坚信要离拍摄者“更近一点”。

    现在,董亚林却喜欢“远一点”,他指着《迷城》中的一幅老人背影的作品轻轻摇头“要是现在拍,我会离他更远一点”。

    《迷城》-观城

    或许是长久拍摄带来的“职业病”,在访谈过程中,董亚林很少与我们有过眼神的交流。在拍摄过程中,他往往也很少将镜头一直对准被摄者,只要拍摄者流露出丝毫不自然,他总会即刻调转镜头,假装拍风景。

    因此大部分时候,被拍摄者几乎不会察觉自己已然“镜中人”,而镜头外的董亚林则更是“事了拂衣去”,转身在这座城市的茫茫人海中。

    《骨感美》

    他把自己这种拍摄方式叫做“抽离式的观看”,但也不是完全的抽离,在作品中,总能看到“董亚林”存在的蛛丝马迹,这或许和他“沉浸式”拍摄的记录手法有关。

    在拍摄《江的子民》时,他沿着长江一路徒步行走,记录下长江边芸芸众生的故事。

    《江的子民》

    他在自己的作品阐述中写道:“他们平凡、渺小、甚至卑微,但同时,他们坚韧、顽强、有信仰,并且真实,他们是江的子民,其实我也住在长江边上,也是长江的子民,这也是我的故事……”

    《江的子民》

    更早一点的《边城》则是把镜头对准城市的边缘地带以及那些在此生活的人,正如早年间从北碚迁居于城市中心的董亚林,在城市漂泊为生活努力打拼。

    他的每一个作品中,都有董亚林的影子。

    《江的子民》

    可以说,看懂这些作品就读懂了董亚林。

    《江的子民》

    繁华与宁静

    董亚林说,自己是“用艺术化手法去拍纪实,也用纪实化的手段去拍艺术类照片”。

    《江的子民》

    在与摄影结缘的20多年里,他在纪实和艺术两类摄影皆颇有收获。但这些奖项背后的董亚林,却是“钝感”无比。

    他为人十足佛系,拍照讲究“缘分”,心态极好,从不因拍不到更好的画面而遗憾,他只说“可能是没缘分”。

    别人不理解他的作品,高嚷着“我上我也行”,他也不恼,“看懂了是知己,看不懂是过客”。

    他也很低产,从单幅作品转战组图拍摄后就更明显,近几年的作品也就只有纪实类的《江的子民》和艺术类的《迷城》。

    《江的子民》

    《迷城》-惊梦

    一般来说,董亚林拍摄组图的时间周期为年,拍摄素材更是上万。于是在我们问到下一次作品何时面世之际,董亚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可能得好几年后了吧,刚好也是一组纪实一组艺术”。

    这种对生活的坦然与豁达,让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对的选择”。

    当现实向左,理想向右,舍与得之间,董亚林与最初的梦想握手言和,而后又收获了另一番天地。

    《繁华与宁静》

    在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后,他说“金钱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而摄影,正是他所找到的“喜欢的生活方式”。

    2013年,董亚林的梦想是加入马格南,2022年,董亚林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独立摄影师”。不止在思想上独立,而是在经济上能够独立,“这需要很大的努力”。

    但他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注:文中图片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董亚林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工作人员。

    新年新气象,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在新的一年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

    视觉重庆客服电话:63907720    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