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事项千头万绪,事关千家万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事项一如既往占据重要篇幅。报告指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更有效举措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口“一老一小”、住房“一旧一危”、就业“一生一困”等实际问题,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天比一天好。
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聚焦社会广泛关心关注,2022年,我市又将出台哪些事关具体民生、暖心又给力的举措?透过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惠民政策一一呈现。
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
报告指出,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加快建设全市疫情防控信息平台,严格落实人、物、环境同防和空港口岸分流措施,强化重点人员健康管理和重点场所疫情防控,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
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解决重点群体就业
报告指出,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住房:解决好新市民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养老: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照护服务试点,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推动社保扩面提质和最低生活保障提标,完善社会教助机制,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福利事业,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教育:纵深推进教育改革
报告提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规范和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力争学前教育普惠率巩固在90%以上。
巩固和扩大义务教育“双减”成果,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实施“双优”“双高”计划,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技能型社会。
建成重庆中医药学院,开工建设长江音乐学院,推进高校分校区建设。
发展在线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办好特殊教育。
健康:强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
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区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
加快4家应急医院建设,开展等级疾控中心创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区县域“三通”医共体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价,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提升医保服务水平。
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措施。
适时启动适龄女性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工作。
文化体育: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
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文明创建提质扩面。
支持文艺创作和展演,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建成重庆青少年活动中心。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红岩文化公园二期建设。
建设重庆国际传播中心。
落实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编制竞技体育发展意见,完成大田湾体育场保护利用工程,建成龙兴专业足球场,筹备2023亚洲杯,办好2022年世界举重锦标赛。
社会治理: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深化“五社联动”。完善信访制度,优化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服务。
开展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完成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开展“两重大一突出”集中整治,全面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防治能力提升“八项工程”。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新型犯罪,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