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专访 | 他说自己是野路子摄影师,却拍出了最真实而魔幻的重庆
    来源:视觉重庆
    时间:2022-01-18 09:21:16 | 编辑:赵丹丹

    “这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

    第二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上,王栋微微弓腰,仔细介绍着自己的作品,他的语调很慢,几乎是一字一顿。

    等到观展的人离开,他顺手拿起身旁的矿泉水,猛地一下灌进喉咙,火烧火燎的感觉却依旧未被浇下。

    影展结束,他快速背上包汇入人流,转瞬消失在喧嚣的城市街头。

    人间观察者

    他并非排斥影展,甚至喜于作品为人所知,但正如他在朋友圈写——

    纪实摄影师常年行走于荒野,收集那颗和他一样孤寂又炽热的心灵,他相信摄影,因为摄影是他的语言。当他在展厅晃动高脚杯凝视照片、和人们分享照片背后故事的时候,精神是游离的,身体是不自然的。

    街头人间,才是王栋最肆意的“舞台”。

    他始终坚定“摄影是肉身和社会所发生的关系”。而他,不过是大时代下的一个普通记录者。

    在家乡合川,他记录下了那些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不平凡瞬间:宠物和孩子们无厘头,成年人行色匆忙同光阴赛跑,路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却又无比融洽……

    人们一边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一边制造戏剧化的场景。

    只有王栋在旁边扮演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悄悄定格下这一帧帧画面。

    他为这组照片取名《合阳城》,家乡小城的一条普通街道的名字。2016年,该组照片入选首届重庆青年摄影展,在重庆文联美术馆展出。

    入选“再来一卷”重庆平行展的作品《江边的孩子》,则是用一系列毫不矫饰的鲜活影像,展示乡下江边的孩子们得来极易的简单快乐。

    颗粒质感与复古的色调让照片充满了怀旧电影质感,散发着淡淡的烟火气。

    而有时候,观察的对象,不只是“他们”,而是“我自己”。

    《成长的烦恼》便是王栋对自己过去的一次内省。

    拍摄的过程一度很痛苦,他急于在往日的梦里、在儿时的记忆中搜寻关于自己的故事,但却因为时间久远,记忆出现了偏差。

    他只好停下来,一边把与自己成长有关的现成品搬到了工作室,一边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经过多次拍摄后才能达到内心的完成度。

    在其中一张照片里,童年的玩具盛满背篓,站立的公鸡是对儿时天真调皮的追忆。

    而另一幅的内容则更为丰富,自行车和无弦吉是童年未被满足的渴望,衣架是第一套黑西装,龙是幼时的信手涂鸦……

    这些丰富又鲜活的意向,让我们得以瞥见“普通青年王栋”在人生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情绪——对童年的怀念、对梦想的向往、对爱情的小憧憬、对现实的困惑。

    如果说《成长的烦恼》是“拍给自己的告白书”,那《川江行》便是王栋对外的自我身份探索。

    他将镜头对准了滋养着他的巴山蜀水,与山水对话,用点状的形式开启了拍摄。

    整组照片均采用竖向构图,用以“迎合当代的、手机的消费式观看模式”。

    在遂宁市大英死海,他拍下一张信息量满溢的照片——三颗“椰子树“滑稽”地挺立着,池水边缘人头攒动,孩子在哭闹,女人在拍照……众生万相,皆在一瞬。

    那些照片像生活里的一扇窗,每个人都可以过来张望张望。

    王栋,只是那个推开窗子的人。

    光影猎人

    不过比起推窗子的人,王栋其实愿意把自己比作“猎人”和“渔夫”。

    他的猎物,是光影,是每一个“决定性瞬间”。

    为此,他总结了许多拍摄的小技巧。

    镜头要用35mm的,才拍得出“呼吸感”。人物要低于眼睛,微微露出一点鼻孔。要多看多观察,像“做贼一样去拍摄”,即使被发现,也要淡定。

    在朝天门拍摄棒棒时,原本还悠闲的棒棒们突地大喊出声“那个人好像在拍我们哟”,王栋不慌不忙的挤出一阵大笑,手中一刻不停按下快门。“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在王栋拍摄的大部分时候,他都只是个安静的记录者,极力避免者和被摄者间的交流。

    偶尔,也有例外。

    拍摄夏式风筝传人时,王栋急切的需要一个老人正面看向镜头的画面,于是,趁着人少,王栋赶紧跑上去。“不然等到人家正忙时,谁要理你啊”。

    “巧合是等待出来的”。他很快为所有的拍摄技巧做出“结案呈词”,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这些从街头捕捉回来的光影瞬间,其实很多都是不那么“大众审美”的。或许,这和王栋偏爱在阴天进行拍摄有关。

    但纪实作品本就不是什么美的原则,丑的原则或是均衡,对称等所能阐释的。

    纪实摄影的美学意义,永远都在“人”。

    过去,王栋一度钟爱“复杂构图”,“恨不得在一张照片中演上80集连续剧”。

    但现在,他却转而回归“简单构图”,追求那种生活平常化、日常化的真实质感。

    即使如此,我们依旧好奇王栋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摄影风格。

    “电影感、诗意、有温度”他一改缓慢的语速,快速的吐出几个关键字。

    过了一会,又摇摇头补充道:“可能还没办法定义我的风格,就是纪实吧”。

    野路子摄影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今能对摄影侃侃而谈的王栋在摄影路上走得颇为曲折。为此,他时常自嘲自己是“一个野路子的摄影师”。

    他并非科班出生,但启蒙不晚,18岁便在刑侦课上接触摄影,老师手中的银白色国产胶片相机至今仍在午夜梦回中闪现。刚参加工作时,同事们纷纷向他询问相机的操作知识。

    2008年,满怀着对未来信心的他干脆辞掉工作,去影楼、工作室打工,再接着去报社跑新闻……

    没有稳定的收入,拍摄思路的枯竭,迷茫与现实交错盘旋于王栋的年轻生命中,那种苦闷,不可与人言。

    失意的少年回到家乡合川,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加入了当地的摄影家协会。

    2011年这一年中,王栋跟着协会的老师们去了3次贵州,拍摄当地的民俗活动。回家后,他看着一张张陌生的照片,心想:“这些照片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他开始专注拍摄身边的人文题材。

    幸运女神,终究偏爱努力的人。

    2011年,王栋的作品《如果生活离开了你》入选香港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012年,作品《连连看》入选“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赛。

    《如果生活离开了你》组照部分

    《如果生活离开了你》组照部分

    收到消息的那一刻,王栋感到万丈光芒打在自己的脸上,所有心头的昏暗都已远去。

    2015年,王栋趁热打铁成立了木東摄影工作室,接一些创意婚纱照、亲子照、产品摄影的生意。

    木東摄影工作室

    也是在这一年,王栋开始拍摄《江边的孩子》和《赶场》系列组照。

    《赶场》

    《赶场》

    但敏锐的他很快又发现了问题,这些作品看似自我表达,却始终笼罩在前辈摄影家的“阴影”中,在拍摄手法和思路上并没有破突。

    好在,他的疑惑很快便有了答案。2017年,王栋作为编外人员参加了“Jeep携手马格南中国人文行摄之旅”的观片会,见到了街拍大神AIex webb ,看到了街拍高手们眼中的重庆,于是产生了把街拍技巧与传统人文相结合的想法,就有了《重庆烟火》这个系列。

    《重庆烟火》组照部分

    《重庆烟火》组照部分

    2019年,王栋参加“《原来这么拍》重庆街拍训练营”,在为期三天的极限拍摄时间里,拍下《藏》系列组照,以第一名的成绩交了答卷。

    “厚积薄发”这个词就在这一刻,在王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合阳城》到《川江行》,他说,自己拍过的每一张照片都很满意。

    摄影十余载,那个叫王栋的青年,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注:文中图片均为摄影师王栋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工作人员。

    新年新气象,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在新的一年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

    视觉重庆客服电话:63907720    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