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那辆开往春天的列车,随时准备着出发。
夕阳余晖下,长江索道穿梭于混凝土森林之间,被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
暮色四合时,如动脉般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上车来车往,涌动着流光溢彩的光影。
重庆是个很难被定义的城市,但能把前人们拍了无数次的山城,复又拍出“一城千面”既视感的,却是不多。而更让人难以想象的,这些经验老道,浓郁震撼的作品,竟都是出自一位90后摄影师唐安冰之手。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地方类入选获得者,2017 、2018 、2019新浪重庆年度十佳风光摄影师和新浪年度最佳摄影作品奖,摄影作品在各大摄影大赛中获奖超上百余次,国内的各媒体、报刊摄影类杂志刊载作品上千余幅……在采访之前,我们惊诧于这位出身92年的摄影师所拥有的众多头衔,甚至先入为主的想象着他的严肃和老成。
但一番了解下来,却发现这位年少成名的90后,在盛名之下,不过是生活很简单的“90后佛系”少年,种花养鱼,家务做饭,油画写生,居家如此。
年少成名
唐安冰的成名,来得比大多数摄影师都要早。
2014年,当同学们都忙着“穿上一身大人西装”,兴奋又忐忑的奔忙于各大招聘现场之际,唐安冰却带着一组名为《魔幻重庆,2013重庆地球村》的作品,横空出世。
照片用超广角的视角拍摄了菜园坝火车站等重庆一众地标建筑,再后期将图片仿制成地球的形状,而有的建筑则自然成形,如振翅的蝴蝶。
凭借这组照片,各大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那段时间,几乎把重庆各大媒体重庆各大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登了个遍”。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唐安冰辗转于各大媒体之间,一遍遍讲述着拍摄背后的故事。
“2012年末,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上海摄影师用超广角的方式来拍上海,突然来了灵感。”
"重庆也很美,我觉得我做出来的效果不会比上海差。"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用两年多的时间,制作了系列专题《魔幻星球,重庆地球村》。”
如今再回望那段“光辉岁月”,唐安冰显得十足淡然。其实早在2012年,他寒假拍摄的一张重庆夜景《光影笔触》,便上重庆时报新闻随时拍,虽然稿费只有150元,但他却“着实十分兴奋”。
就如在当年在《歌手》一炮而红的邓紫棋,声嘶力竭地唱着“全都是泡沫,只一刹的花火”。待闪光灯褪去,22岁的唐安冰生活一如既往,毕业后中规中距的进入一家地产公司,主业摄影,副业还是摄影。
好在唐安冰的摄影生涯并未成“泡沫”,副业升级成了主业,之后做了一名自由摄影师。
△2015年1月1日,解放碑新年钟声敲响
在一年半多的自由摄影师阶段,他爬过重庆最高的楼,拍下雾都最浓的雾,去过山城最魔幻的山,活得肆意而稳定。
△2015年,十八梯
“稳定?”
“稳定的穷,平均一个月收入不过两三千。”但他依旧从未放弃。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得到一家杂志社领导赏识,并入职工作,做的依旧是老本行——摄影。
大山大水
有人说,重庆是一座站立的城市。跨江大桥长虹卧波,轨道列车穿山越水,立交路桥层层叠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似乎永远都不会让人视觉疲劳。
奇妙而独特的景观让生长于此的摄影师孜孜不倦的记录着,唐安冰也不例外。
他的摄影作品,独特又专一,镜头里盛满了重庆大山、大水的城市形态和特色交通。
狮子座+处女座的唐安冰,做事向来极致。几年时间,一口气几乎拍遍了主城所有桥梁。
每拍一座桥,唐安冰少则花费数天,多则数月。
为拍好菜园坝大桥,他曾花几天时间跑遍了四周高楼,只为寻找一个合适机位。在那个机位里,既能把火车站连同大桥一同如画,还能在晨曦中和入夜时,瞥见桥上行人和车流的流动。
在主城姿态各异的桥梁里,他最爱拍的还是近年来火爆网络的鹅公岩大桥。2020年疫情过后,在那个清晨,他照例来到鹅公岩大桥,往日车水马龙的桥梁上只见零星的车流,举起相机,定格下城市复苏,走向春暖花开的一瞬。后来这幅摄影作品《立体交通》也被选用《人民日报》要闻版和《人民摄影报》头版刊载。
身在一座不分东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的城市,唐安冰又怎么会错过拍摄立体而别致的特色交通。
他拍轨道穿楼而过不走寻常路,用一张图片框下6种交通方式,也拍繁杂任性、弄哭车载导航的黄桷坪立交桥。
但唐安冰的镜头不仅限于此,这座城市一切值得纪念的景致都在他的拍摄范围内。
在今年,他还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了一组记录下了2012年-2021年整整10年朝天门变迁的照片,甚至他自己都讶然:“居然就这么一年不落的拍下来了。”
△2012年,渝中半岛
△2016年,渝中半岛
△2018年,渝中半岛
△2021年,渝中半岛
当然,唐安冰也时常会把镜头转向主城之外。
长江三峡,是他钟爱的另一大拍摄题材。“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几亿年岁月雕琢的痕迹镌刻在雄奇险峻的大山大水与宁静秀丽的高峡平湖之中,没有人能不陶醉于这山林峡谷之中。
大山大水大峡谷,不仅是三峡的概括,也是唐安冰痴迷于此的原因。
一眼万年
不过不管拍摄何种题材,你总能在同质化严重的风光摄影中一眼发现属于唐安冰的作品。
他的作品,充斥着开阔视野和极强立体感,配合上几乎溢出画面的浓郁色彩,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大美。
他用最简单的两个字形容自己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或许和他当年的摄影启蒙有关。
在14岁的一堂美术课上,美术周老师将自己在云南采风拍摄的照片贴在黑板上展示。自此,唐安冰便喜欢上了图片的美感,埋下了摄影的种子。
虽然这几年时间一直作为一名专职摄影师,唐安冰却并不是传统的“器材党”。“到现在,我用的还是毕业那时买的尼康D810机身”。
其实细看唐安冰这些年的作品,能发现其作品逐渐商业化、成熟化的趋势。对此,他也从不避讳自己对商业盈利的追求,甚至会偶尔自嘲“我可能没那么艺术”。
这并不影响他保留着对摄影的赤子之心。
和所有采访一样,我们询问着摄影遇到最难忘的故事。
他语气迟疑,顿了又顿,“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早起晚睡熬夜修图,爬楼被锁在这些不是很正常吗?”。
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他才悠悠讲起了一个故事。
“2018年吧,我的作品在解放碑参加摄影展,有一个外国工程师,在展览上看到一张我拍摄渝中半岛,非常喜欢。然后他找了半个解放碑,通过主办方联系到我,希望花钱购买那张照片。见面之后,我才知道原因,他本人就住在渝中区的一个公寓里,每天早上这张起床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江北嘴的景色,通过我的照片,他能看到他自己住的那栋楼的面貌。这张照片让他回忆起自己这九年在重庆的经历。”
佛系少年
清醒克制,偶尔热血,和华丽的作品和繁多的头衔不一样,摄影之外的唐安冰活得佛系又安静。
“不像个90后”,朋友们对他的评价出奇一致。
不拍照的日子,唐安冰通常宅在家,或者是画一幅美丽的山水、乡村的油画,要不就摆弄着满阳台的花草,沉迷打造屋里的热带鱼水族箱。
不过,就连养热带鱼的爱好也是被别人“安利”的,有一次出差,和他同房间的人展示着养的鱼缸照片,他瞬间就被吸引。小时候是生活在永川乡村的他,对这种色彩很亲近。
“为了养鱼,还专门买了现在这个房子”他笑着说。
平日里,唐安冰最热闹的活动也就是约上朋友到家里,为他们做饭吃。“下得一手好厨艺”,他语带自豪的向我们转述着身边朋友对他的评价。
作为一名非典型的90后,唐安冰最90后的地方,大概就是对退休生活的“想象”了。
“等我老了,就在花园搬根凳子拍虫虫,安逸!”
注:文中图片均为摄影师唐安冰拍摄,视觉重庆图库收录代理,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工作人员。
视觉重庆客服电话:63907720 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