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评|许江:交叠的关爱与写意 ——写给《重叠的目光——张杰作品展》
大江歌罢掉头东。张杰从长江汇流的重庆,东赴长江下游的南京举办大型个展,题曰“重叠的目光”。张杰浩逸的作品中有城市建造的关怀的目光,有城乡边缘人群的关怀的目光,有青山绿水的关怀的目光。不同目光的叠置,重重望远,莘莘动情。
张杰油画《大地泪痕》 165X150 1997年
张杰油画《消融的风景》之九 150X130 2012年
张杰油画《逝者如斯 》之六 100X80 2015年
目光虽叠,其心纯一。张杰的“目光”的核心是社会现实和自然风貌的关怀。这份关怀是川渝近现代美术创作的底色。罗中立的隽远的《父亲》、程丛林等痛切的伤痕回眸、何多苓的知青生涯的沧然怀远、张晓刚的木然却触人心扉的“家庭合照”,都无不荡漾着这种关怀勃兴的激情。这种关怀还可以向上追溯,追溯到巴蜀嘉陵一带崇山众岭相互絪缊的乡野民间传统,追溯到李白、杜甫、苏轼等大诗人诗心独照的深切关怀。“江河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八首》)杜甫所激情拥抱的是巫山巫峡,也是身边的寒衣刀尺的现实。这种关怀,这种激情拥抱,蕴着一代代嘉陵风月,淬化而为情景交融、心物相生的沧然相照的抒情传统。
张杰油画《空巢记》之十五 130X100 2017年
张杰油画《追梦人》之三 150X130 2020年
张杰油画《 追梦人》之四 150X130 2020年
张杰油画《追梦人》之五 150X130 2020年
张杰油画《追梦人》之八 150X130 2021年
张杰油画《追梦人》之九 150X130 2021年
正是这种沧然相照,让张杰的目光总在城市的碎片处流转,总在最普通人群的匆匆行色里留神。在油画的语言中,情意与形象之间有着一个相对长时间的塑造兴发的关系。艺术家用目光感知万物,又以心灵和精神感动而体察万物,再以油画的表现来感发这份情愫。油画绘制的过程相对冗长而浓重。张杰牢牢抓住其中的风神,景生情,情生景,情景相融,风神独运。我们在这些画里,在这些切割的、碎片的描绘中,在这重重叠叠的观注之中,总是感到那种随着大时代的骤变而沧然面对的噎心关爱,那种与都市人群一息相通的市井风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杰的交叠而又一以贯之的关爱之中正有这种豪气,这等风神。
张杰油画《城市板块》 180X165 2003年
张杰油画《造城》 200X160 2014年
张杰油画《陪都依稀》之三 100X80 2017年
张杰的表现的方式却是碎片集锦式的。化整为碎,复又缀碎为整,用这种方法,张杰让城市立起来,成为斑驳云烟似的背景,成为城乡迁徙者蓦然面向的周遭。这一片仿佛迁变奔波中的迁徙者们如影相随又无以放弃的、沉重而茫无涯际的行囊,它们零碎而繁沓,濛泷而沉重。张杰很善于这种切割的方法的塑造。在这种塑造中有斑驳的肌理,有如苔如烟的渲染。正是这种密集的如若蝼蚁的城乡描绘,成为张杰最具魅力的新都市描绘。描绘的中心不是城市的新楼群,而是将要失去和正在失去的昔日的印迹。往日如烟,城市如烟,这如烟的风景成了迁徙者的新的家园。
(需横屏观看)
张杰油画《梦幻之城》 600X250 2021年
“秋风波上岸,旭日气连山。”(唐·姚合《游河桥晓望》)张杰还乐于山水景物的眺望。与城市的碎片不同,这种风景的眺望中充溢着延绵的气势,云水的苍茫。寒光远山,嵩岭摇荡,张杰用油画色笔的多种技法,塑造山川磅礴的气度。他喜欢在山壑绝顶处留出空白,仿佛云气的流荡。白云烟山,蕴着蜀山的风神,也系着张杰的风神。正是这种风神中有山水写生的诗意,有对中国诗性传统的素好,甚至还有中国水墨山水的陶然情蕴。在这里,张杰不仅使用大笔触的快意挥洒,还调动了大写意的放怀泼洒,斑斑驳驳、层层叠叠,形成一种写意交叠的沉郁效果。
张杰油画《澈之境》 200X150 2013年(需横屏观看)
张杰油画《瑞风》 600X250 2021年
张杰的画,凝着关怀无尽的交叠的目光,跬着泼洒挥抹的交叠的写意,汇成极具川风蜀韵的风神。我在想:如若在南京或江南邀请川渝东来的打工者和迁徙者前来观展。他们一定在这里看到自己的身影,感受浓浓的乡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张杰激情四射的创作,将在这样的沧海相会之中,汲取滋养,凝聚风神。
文/许 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
2021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