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十三五”发展报告》出版,全市43家公共图书馆晒家底
10月1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图书馆获悉,由该馆牵头,全市共43家公共图书馆参与编写的《阅读重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十三五”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已正式出版。
据介绍,《报告》共计16万字,分为概述、资源建设、阅读推广和读者服务、古籍和特色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法人治理改革与体系建设、事业发展与国际交流、地区创新服务案例分析和附录八个部分。
《报告》首次对重庆“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了重庆市43家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脉络和发展重点。
《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图书馆事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但对比国内同行还存在着差距,这无疑说明了重庆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图书馆经费稳步提升
实体文献藏量明显提升
“图书馆环境越来越好了,可供选择的图书也越来越多了。”15日上午,谈到这几年重庆公共图书馆的变化,市民刘卯对记者说。
与他有同样想法的市民还有很多。记者采访后发现,不少市民都认为,随着“书香重庆”建设的深入,以重庆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越来越多了。
“之所以能发生这样的变化,还是因为图书馆的经费更加充足了。”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说,《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各级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稳步提升,财政拨款总额达152005.85万元,较“十二五”期间有了大幅增长。
“十三五”期间,重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实体文献藏量有明显地提升。《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达196 4 .42万册,人均馆藏拥有量为0.61册,较“十二五”期间有了较大的增长。
《报告》还指出,我市不少区县图书馆的实体文献储藏量增长明显。例如,2016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的实体文献藏量仅为4万册。“十三五”期间,该馆的实体文献馆藏量逐年上涨,2020年底,该馆的实体文献馆藏总量为21.69万册,极大地满足了当地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多个图书馆启动新馆建设
数字阅读设备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重庆公共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也有明显改善。《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共有18个图书馆进行了馆舍的新建或改扩建。
重庆图书馆。
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投入5.97亿元,对图书馆的馆舍等硬件进行改造。其中新建图书馆13个,改扩建5个。其中渝北、巴南、涪陵、合川、大足、璧山、南川等地的公共图书馆新馆已经建成,江北区图书馆新馆则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也将于2022年与读者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还指出,为适应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还加大了数字智能服务设施的投入,为读者提供形式更多样化的服务。截至2020年底,重庆公共图书馆共拥有自助借还设备312套,数字阅读设备2265台,所有公共图书馆都配备了数字阅读设备,自助借还设备的覆盖率达90%以上。
“这些数据无疑说明,我市已逐渐形成以公共图书馆为主干,覆盖广泛、便捷高效、智能现代的图书馆阵地网络。”任竞说。
到馆人数明显增加
男女读者比例基本持平
记者在翻阅《报告》后还发现,“十三五”期间,到图书馆读书的市民明显增加。
《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年均到馆1508.91万人次,年均外界533.91万人次,年均外借图书1217.87万册次,年均新增有效注册读者证43万个,较“十二五”期间有了很大的增长。
除了到馆人数增加外,重庆市公共图书馆的读书活动总量增长明显。《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共举办32677场读者活动,平均每年举办6535场,共吸引了2376.22万人参与其中。读者活动举办次数和参与人数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对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有效注册的读者性别和年龄进行了统计。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有效注册的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比例基本持平,“90”后“00后”读者注册比例最大,成为阅读的主要群体,老年读者的人数有明显下降。“具体而言,15到59岁的持证读者占61%,14岁以下的持证读者占13%,60岁以上的老年读者占总人数的17%。“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来图书馆读书已成为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工作之余的一项重要活动。”任竞说。
古籍保护卓有成效
推出《重庆图书馆民国报纸数据库》
在这份《报告》中,还详细呈现了重庆图书馆、北碚图书馆等各家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亮点。
重庆图书馆馆员在整理古籍。
比如,2016年至今,重庆图书馆完成了《妙华莲花经》《清殿试卷》《米芾词堂贴》等63部89册/件古籍的修复。在2015年成立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重庆传习所”的基础上,重庆图书馆成功取得了重庆市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成为重庆地区古籍善本、碑帖拓片、档案文书类文物修复及技术保护中心。2019年,经传习所申报,古籍修复技艺成功申报重庆市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北碚图书馆完成31件馆藏珍贵字画的修复,完成429种4000余册馆藏古籍地方志的数字化工作并自建了“北碚图书馆古籍方志数据库”,读者可免费查阅202种1178册16万页的古籍方志。此外,九龙坡区图书馆建成了古籍保护中心,并于2018年对馆藏的1662册古籍进行了修复。巴南区图书馆则设置了专业级的线装文献书库,收藏有《清光绪十五年医学五则 宏道堂刻本》等珍贵古籍,8219册线装文献和82幅晚清疆域图。
重庆图书馆馆员在进行古籍修复。
在这些措施的助力下,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入选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达到274部,其中重庆图书馆就有222部,在全国省级图书馆中位居前列。
记者还注意到,在民国文献的数字化方面,重庆公共图书馆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重庆图书馆为例,该馆自2016年8月起,就开始开展民国报纸缩微数字化工作,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655种民国报纸、230余万拍的缩微胶卷数字化工作,并面向读者推出《重庆图书馆民国报纸数据库》,向读者提供馆内在线查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