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刚刚开业4天的渝北区古路镇盛世田园综合体,游客如织。这是重庆市“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在古路镇乌牛村实现农文商旅融合的初次尝试,大家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杨大可,云阳人,党的十九大代表,乡村振兴报告团主要成员。作为现代农业逐梦前行的探索者,今年是杨大可和伙伴们在乌牛村创业的第3年,他心中的新时代农业“小康梦”,正在当地政府、村民和创业伙伴们的齐心协力下,一一实现。
▲杨大可在仙桃李园内向游客介绍仙桃李特性 记者 龙丹梅 摄
父辈的“小康梦”:种出的水果能卖成钱
杨大可的第一个“小康梦”,在云阳县双土镇无量山实现,花了整整18年。无量山海拔1200米以上,坡陡沟深,土地贫瘠。
“种出的梨没法拉到市场上去卖。”杨大可的爷爷和父亲在无量山种梨为生,因为交通不便,全靠附近村民用粮食来交换。杨家不缺饱肚子的粮食,但缺钱。“爷爷和父亲的‘小康梦’,仅仅是辛苦种出的水果能换成钱。”
2000年,杨大可大学毕业,返乡继承祖业种梨。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回到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元的贫困山区,他并不是一时冲动。在成都上大学,杨大可去过龙泉驿,被当地的水果产业震撼。在这里,游客春赏花、夏采果,秋冬休闲,搞农业一年四季都能挣到钱,而他的父辈们,仅仅希望卖出水果换成钱。
白天开荒除草,晚上抱着书本学习新型种植技术,从外省引进新品种一遍一遍做试验……2002年,敢学敢闯的杨大可实现了父辈的“小康梦”——他种出的3万斤梨卖出了6万元钱。
消息传出,震惊乡邻,乡亲们也想种果树挣钱。杨大可带头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奔小康。到2018年,入社农户达到476户,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其中有70多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杨大可在果品分拣车间 记者 龙丹梅 摄
在乌牛村,他要实现新时代的“小康梦”
2018年,重庆市成立“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杨大可、晏洲、简义相、严克美、彭阳、张雪作为报告团成员,走到了一起。
“我们的‘小康梦’不能局限于自己一亩三分地。”杨大可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大家普遍没有跳出农业看农业。比如自己种果树,就只是种果卖果,农民们一样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年的收成仍靠天吃饭。“搞农业的潜力绝不仅限于此!”
六个人一合计,新时代的农业小康梦要实现农旅、文旅、商旅融合。他们选择了乌牛村作为“圆梦”的实践地。这里是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全村800亩仙桃李已进入盛产期,但村干部事务性工作繁重,生产销售技术受限,产业发展壮大面临瓶颈。报告团成员成立了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杨大可任法人。六个人发挥各自所长,要在乌牛村探索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模式。
仙桃李是从国外引进品种,经过本土化改良后,外观像桃子,口感是李子,十分稀奇。但过去, 仙桃李销售渠道比较单一,2018年一度出现销售难。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有人精通电商,很快为仙桃李打开了全国电商市场。
随后,成员们引入水肥一体化设施代替人工施肥、铺除草地布代替人工除草、用生物防控技术灭虫代替人工打药、安装轨道运输车代替肩挑背扛等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代替繁重的人工劳动。同时,他们安装李子分选生产线,解决了李子销售的标准化问题
为打破李子采摘季单一的问题,杨大可带头在村里新建了700亩宜机化果园,种上了大可水晶梨、日本甜柿、蒙娜丽莎李等20多个稀奇的果树品种,将“一季有李”变成了“四季有李”。
▲乌牛村的仙桃李乘“轨道交通”出行 通讯员 任天驹摄
让村民们的“小康”更富足、更省力
眼看着自己的新时代农业“小康梦”一天天变成现实,杨大可很高兴,但一些村民却有意见。比如省力的现代化农业设施进场后,老百姓担心自己“饭碗不保”。
脱贫户罗文成,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仙桃李后,平时在基地做零工,一年能挣两三千元。
杨大可在乌牛村,又是架轨道、又是安管网,眼看自己干活挣钱的机会少了,罗文成一锄头就挖断了刚装好的水肥一体化管道。
“引进这些省力的设备,是为了让你们不再卖力气挣钱。”杨大可指着身后的厂房告诉罗文成,地里的活少了,但车间要工人,村里搞农旅融合要养鸡养鱼、还有保洁员、服务员这些工作。“这些活可要轻轻松得多,但挣得不会少。”
听了杨大可一席话,罗文成主动把挖断的管道接好了。去年,他仅在基地务工收入就达到1.8万元。
业态延伸了,村民们可干的岗位也变多了。去年,公司用工支出在180万元左右,今年截至目前,用工支出已达到了160万余元。
今年,杨大可又将隔壁继光村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业的盛世花都景区盘活,与“四季有李”现代农业园区连成一片,打造“农旅、文旅、商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在这里,游客可垂钓、采摘、观光,休闲,未来还将发展研学、民宿等业态。
“在古路,我们的‘小康梦’正在实现。”杨大可介绍,他们将“四季有李”产业园收益的40%与盛世园综合体收益的10%,分别用作乌牛村、继光村集体增收项目,带动当地村民一起致富增收。他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乌牛村的实践,能为乡村振兴摸索出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机制和路径,让更多人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