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专家热议川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挥智能建造等优势 推动建筑业走出去
川渝建筑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
6月17日,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增长与转型发展”为主题的川渝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峰论坛(下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肖绪文,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晓明等院士、专家为川渝两地建筑业发展支招。
他们认为,川渝两地应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发挥智能建造及信息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
推动川渝建筑业走出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川渝两地发展建筑业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肖绪文表示,未来5—10年,建筑业一定是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川渝两地应发挥信息产业等优势,协同配合,推动建筑业走出去。
肖绪文介绍,数据显示,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最高的10个省市占据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65%以上,大部分地区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建筑业走出去的势头发展明显。
针对重庆近年来建筑业发展快,城市地形复杂,建筑难度较大等情况,肖绪文建议重庆不必一味追求产业规模,而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可发挥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为建筑业赋能,打造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平台,让企业和项目实时联动,变远距离管理为零距离管理。
肖绪文还表示,从建筑业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建设重点将逐步转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群建设、城乡一体化治理等方面。同时,社会集成融资将逐渐成为投资主体,国际化建造将为中国建筑业带来更多机遇。这些趋势值得川渝两地进一步关注。
川渝可共建
“一个平台、一套系统、一个标准”
放眼川渝,两地应该如何下好“一盘棋”,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晓明表示,要改变目前设计、施工、设备产品等各自为战的现象,川渝两地需要依托“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通过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技术应用,深入推进智能建造,以数字建筑平台为基础,实现两地建筑产业协作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共建一个平台、一套系统、一个标准等。
于晓明建议,川渝两地可以积极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同时加大互联网、物联网、BIM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生产体系,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还可建设装配式项目监管平台,实现构部件产品的统一编码,实现信息共享和产品质量可追溯。
到2025年
重庆工程项目全面采用数字化建造模式
推动建筑业转型,重庆已出台“计划表”。
论坛上,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对《关于推进智能建造的实施意见》(渝建科〔2020〕34号)(下称:《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该负责人表示,重庆将以发展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1年底,重庆市试点数字化建造项目100个以上,初步建立智能建造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智能建造产业生态。
到2022年底,全市30%以上工程项目采用数字化建造模式,30%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到2025年,全市工程项目全面采用数字化建造模式,建筑业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
为实现这些目标,从2021年起,主城都市区政府投资项目和3万平方米以上社会投资项目在设计和施工环节全面采用BIM技术;建设电子签名认证平台,逐步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人员电子身份、电子签名和企业电子签章进行认证。同时,我市启用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今年起,全新建工程建设项目应建设一星级智慧工地,主城都市区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应建设二星级及以上智慧工地,鼓励创建三星级智慧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