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同心奔小康 | 交通便利了 收入提高了 环境变美了——一位基层老干部眼中的城市化建设

重庆日报全媒体 向菊梅 2021-05-08 11:07

照母山植物园下,嘉陵江畔。

老人们围坐摆龙门阵,小孩们追逐嬉戏,一些中年人则忙于打理门面,热闹又井然有序。这里便是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水竹苑社区。

“以前这里可是一片农田,偏僻闭塞,老百姓靠种蔬菜、卖蔬菜等为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竹林人,今年58岁的水竹苑社区原党委书记陈荣刚告诉记者,“近20年来,大竹林片区的城市化建设让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如今的水竹苑社区(水竹苑社区供图)

以前靠两条土路出村,现在轻轨建在家门口

“我是大竹林片区城市化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采访一开始,陈荣刚就这样自豪地对记者说。

大竹林片区开发前,陈荣刚在大竹林镇黑沟村担任了21年村支书。后来大竹林镇撤销,水竹苑社区成立,他又在水竹苑社区担任党委书记13年,直到去年12月调离。

作为一名基层老干部,陈荣刚见证了大竹林片区的城市化进程。“2003年,大竹林片区开始开发,但直到2007年这里都是一片农村。”陈荣刚回忆说,当时他们主要靠两条土路出村,一条是通向江北农场的大农路,一条是通向鸳鸯的鸳大路。村民通过这两条路,步行到人和、江北石子山赶集,往往需要约1个小时。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大竹林片区开发推进,大农路、鸳大路逐步拓宽、硬化,公交车开班。”陈荣刚说,特别是2012年轻轨6号线开通运营,极大地方便了居民。

截至目前,水竹苑社区周围有10多路公交车供居民出行,最近的公交站离社区只有200米,同时附近有2个轻轨站,最近的站点离社区仅约300米,可谓轻轨建在家门口。

以前靠农作物种植求生,现在人均收入提高超10倍

俗话说,汽车一响,黄金万两。大竹林片区交通改善,实际上不仅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还迎来了一大批企业入驻,为居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陈荣刚回忆说,2007年起,眼看大竹林片区基础设施配套日渐成熟,重庆啤酒、格力空调等纷纷进来设厂,同时随着人群聚集,社区商业规模扩张,小区物业管理提上日程,释放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数据显示,水竹苑社区现有企事业单位1000余家,再加上清洁工、维修工、绿化工等社区物业岗位,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陈荣刚算了一笔账,对于正在就业年龄阶段的居民而言,人均月收入至少在1500元,而以前主要种植糯玉米、番茄等,年利润最高不超过1000元,算下来人均收入提升超10倍。而对于年满60岁的居民,国家还买了保险,每个月可领取约1800元,基本生活不用愁。

以前住破旧瓦房,现在小区干净整洁美丽

记者走进水竹苑社区水竹苑小区,簇新的墙壁、干净的路面、整齐的绿植映入眼帘,尤其是长约800米的休闲长廊格外显眼。

“太惬意了,白天经营茶馆,傍晚出来活动一下身子骨。”正在休闲长廊散步的杨本洪告诉记者,搬进小区前,他们一家住在大竹林镇破旧瓦房里,同时还需要四处去挑水喝,而现在水龙头安在家里,周边超市也多,健身室、活动室齐全,他80后的女儿都回来住了。

据了解,水竹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安置房社区,吸纳了原大竹镇8个村的居民,安置人群占社区总人口的74.8%。但是,和其它老旧安置房社区不同的是,水竹苑社区居住环境良好。陈荣刚告诉记者,特别是8年前的小区整治,让小区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据介绍,当时水竹苑小区墙壁外立面的瓷砖时不时掉落,绿化也很乱,车辆停放横七竖八,居民怨气重,后来社区投入资金进行多方面整治。比如,用灰色柔性砖替代瓷砖,不仅安全系数高,也更美观,同时增加银杏树、桂花树、香樟树等灌木,以及红檵木、杜鹃等乔木,小区绿化面积占比由15%提升到20%。再如,新建景观休闲亭、观景长廊、标准化蓝球场,硬化小区地面,环境更舒适。又如小区停车整治,当时汽车、摩托车到处停放,危险系数高,而小区规划的车库却未开放。社区居委会就此向街道申请开放车库,居民每月缴纳停车费。最终车辆进了车库,小区干净整洁美丽,越来越多的居民入住。截至目前,水竹苑社区户籍人口9674人,常住人口12141人。


编辑罗建军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