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董亚林和摄影结缘26年了,在走上职业摄影师道路之前他的工作都多少和摄影相关。两年前他决定割舍掉稳定的工作和不菲收入,告别朝九晚五的职场和一眼看到的尽头,决心用相机“养活”自己和家人,对摄影的热爱和来自家庭的支持让这条原本不易的路走得坚定而踏实。摄影的过程往往都是很孤独的,这种孤独在董亚林看来却是实实在在的狂欢,每个入景的场所都是天赐的舞台,每个入境的人都是前来捧场的嘉宾。隔着镜头,恣意按动快门,在无穷想象空间里用摄影作品和世界对话,对他而言就是一场场天马行空的盛大嘉年华。生而为人,最难得的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很幸运,摄影给予了董亚林想要的人生。
观念纪实摄影是在对世界求索
董亚林自诩为“半梦半醒”摄影师,清醒的时候冷眼旁观这个城市,拍她的性格,拍她的变迁,拍她潜藏在人后的方方面面。当现实场景无法表达他的思考和精神世界时,他就会用艺术创作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在董亚林看来,有主观色彩的纪实摄影才最能代表他的风格。有别于传统纪实摄影不含个人情感的客观真实,董亚林习惯于把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加诸于作品之中。他的纪实摄影作品不是瞬间的直觉,也不是潜意识的创作,他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对生命的追问,甚至是对道德伦理的表现都融入了他自己的思考,当中有深入剖析和自我挖掘,而这一切从选题和立意就开始了。或者可以说,董亚林的内心世界有自有的秩序,摄影解构了这些规则,作品则是用世人看得懂的方式再现。看懂这些作品就读懂了董亚林。
我要拍出重庆这座城市的性格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董亚林认为城市地标和城里的人可以为其代表。最近两个月董亚林主要在拍“洋人街”,随着洋人街的拆迁进入尾声,他要记录下最后的时候。“草根”和“通俗”是董亚林对洋人街的定义,他觉得这也是重庆人的主要“人设”。“草根”:没有高贵的血统却有强大的民间力量,生生不息。“同俗”:能够快速同化一切进入山城的事物,基因强大。记录城市的变迁一定要选择能够体现这座城市灵魂的东西,董亚林认为发达便利又独具特色的交通系统是最重庆的。他拍轨道交通,也拍索道跨江,他拍高架立交,也拍游轮夜航,在他的镜头里,两江四岸的独特地形和山城人民的智慧勤劳都表现在了城市交通的每个细节之处。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用摄影作品串联起重庆的城市印记。
举起相机就是扛起一份责任
董亚林现在在专注摄影工作之外开始思考一些关于能力和责任的问题。在他看来摄影就是一种媒介传播的方式,他想要传递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和文明进步素质进步还需努力。20多年的摄影生涯,创作的作品成千上万,董亚林发现城市发展越快,物质生活越发达,我们的幸福感好像反而少了。于是他更多的去捕捉城市中的文明、包容、感动和笑容。这大概是从事过媒体工作的职业病,关乎思维方式和信念理想,董亚林用他手中的相机给大众揭示事实真相,也用真善美给予社会正能量。摄影的意义远不止一次快门的按动。
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银奖
《苍生》(组图)
摄影:董亚林
·关于摄影师董亚林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作品《木偶人》获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三等奖;作品《苍生》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银奖;作品《保留地》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优秀奖;作品《繁华与宁静》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优秀奖。